杂史 Woman in the world   》 北魏冯氏改革在孝文帝之前(4)      Jiang Shengnan

  当然冯后没有死成,她被一边的侍从宫女们及时挡住,救了下来,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如果拓跋濬没有这么早死去,那么这个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文明冯太后就不会出现了。也许冯后会一直在皇帝的庇佑下做一个贤后安然到老,或许耍耍小手段固宠保位,到拓跋濬死的时候,太子已经足够年纪继位,那么政治上也就没她什么事了。她像其他太后一样,闲坐说往事,稍好的也偶尔给新帝提提诸如“宽厚待人”“节俭爱民”之类的建议,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偏偏命运将她推上了这个位置,以孤儿寡母掌国,不得不走上权力争夺的最前线。既然冯后那火中一跳没有死成,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以后还有什么事情可挡得住她呢?
  北魏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本来依照祖制,冯太后也没有插手朝政的机会,但是聪明的人抓住机会,强悍的人制造机会,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北魏朝廷君臣内外的勾心斗角,给冯太后送上了机会。
  拓跋弘年幼继位,朝政掌握在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的手中。当时南北朝的混乱局势,让许多人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想法。乙浑专权,先是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于禁中,又把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乙浑一个人说了算。如此专权,乙浑早已经在朝中上下结怨无数,人人侧目而行。偏他老兄还自我感觉良好,到处威胁人跟他一块儿干,人家要是不马上答应,就立刻拍桌子大骂,威胁要杀了人家。
  就这样,朝中上下都嫌恶乙浑,独缺少一个出头的人来揽事做主。冯太后那火中一跳,让大家感觉她是一个有胆识又对皇室忠心的人,而她的身份又正好合适当个出头者。于是三三两两就有人跑到冯太后面前试探。
  冯太后立刻借此机会,结交宗室和大臣诸将,秘密布置,定下大计。这边浑然不知情的乙浑还以为皇袍即将加身,正在高高兴兴地准备时,立刻被领了冯太后旨意的兵马一网打荆冯太后以万众拥戴的姿态登上大殿,宣布平定了乙浑叛乱,并果断下旨,斩杀乙浑及其同党,夷灭三族。
  乙浑死后,冯太后却没有如众大臣所料的那样走完过场就下台回内宫去,她坐在宝座上不动了,当场宣布,为了杜绝再发生权臣欺皇帝年幼而擅权的事,将由她冯太后本人临朝称制,代掌国政。
  大家都傻了眼,什么叫“请神容易送神难”,眼前这尊神就是了。开国皇帝拓跋珪千防万防,自以为把所有母后专权的可能性都排除掉了,却没想到滚滚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北魏王朝还是出现了母后专权的局面。
  先天的野心家很少,但是一个强悍性格的人,在时机和环境都适对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一个野心家。冯太后当年有跳火殉夫的行为,应该说在她执政前期,对自己的心理交待都是很理直气壮的,她是为了防止乙浑叛乱这样行为再度发生,她是为了守着她亡夫的江山社稷,她是为了帮助尚未成年、羽翼未丰的新立之帝。
  但是权力犹如罂粟,一旦品尝就会上瘾,再也不想放手,除非至死或者是被迫赶下台。冯太后第一次听政的时间仅维持了两年左右,在拓跋弘十四岁那年,认为他可以独立承担政治事务了,就归政回内宫了。
  当时她想到的是她丈夫拓跋濬,北魏的文成帝十三岁就能够很像模像样地做皇帝了,而且跟保姆常太后之间母子情深,相亲相爱。但是拓跋弘显然不是拓跋濬。拓跋濬是在政变中长大的,拓跋弘是在后宫中养大的。拓跋濬是常太后亲手养大的,拓跋弘却不是她冯太后亲手养大的。
  非但如此,拓跋弘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是要做皇帝的,祖制家法是不许母后干政的。冯太后掌握了国政两年才归政给他,还给得不爽不快,加上朝中上下臣子都是冯太后一手提拔的人。而这位冯太后虽然还政,但是揽权多年习惯了,总还是要对拓跋弘的行为“看看、帮帮、指指、点点”。有什么事情皇帝一吩咐,底下人就说:“这件事您问过太后了吗,没有啊,那等臣问过太后再说吧1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目录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1)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2)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3)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4)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5)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6)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7)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8)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1)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2)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3)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4)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5)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6)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1)东汉邓绥以退为进(2)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3)东汉邓绥以退为进(4)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5)东汉邓绥以退为进(6)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7)东汉邓绥以退为进(8)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