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心得 》
第2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8)
傅佩榮 Fu Peirong
若以君子自許,如何纔是“和而不同”,又何以必須“和而不同”呢?
“和”,以比喻來說,有如“五味調和、八音和諧”。又如金庸筆下,《射雕英雄傳》裏的江南七俠,他們的武功與性格各異,但是卻在立志行俠仗義這一點上相“和”。交友之道可以由此引申。
儒傢談“交友”,兼顧兩面:一是志同道合,二是互相責善。就志與道而言,是指尚未實現的理想或正在努力的方向,因此同歸而不排斥殊途。既是殊途,又要相和,目的就是為了“責善”,要以“善”來互相期許、要求。
孔子說:“朋友切切偲偲。”(《子路》)十分生動地描繪為了求善求真而互相批評的神情。平日各自埋首於工作,以思考及讀書增益心得,聚會時各占一方,輪番上陣暢談己見,爭辯越激烈,真理也越清晰。這是人生一大樂事。
我對朋友感到憤怒;
我說出這憤怒,它消失了。
我對敵人感到憤怒!
我沒說出,它滋長了。——布萊剋不過,朋友畢竟不像親人,無法不受緣起緣滅的影響。由於人生際遇有別,朋友之間的勸誡未必都能生效,分道揚鑣的憾事也難免出現。這時衹有隨緣了。孔子說:如果對朋友勸誡太過頻係,交情就會疏遠了。於是,我們面臨一個難局:或是直言無隱而傷害友誼,或是為了維持友誼而保留批評。每次翻開相簿,回憶隨着一張張朋友合照而復現時,就會陷入沉思:我們如何相遇相識,又如何漸行漸遠,不知大傢今日如何?是另外找到互相責善的人,還是忘了初衷,各自謀生去了?
回到孔子的立場,可以證實“一以貫之”的見解。他肯定“益友”的條件是:友直、友諒、友多聞。所謂“直”,表示大傢各有所見,否則一呼百應,還需要什麽直呢?所謂“諒”,表示大傢要互相包容,由此“調和與和諧”。至於“多聞”,更是保持活潑生動的友誼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和而不同”成為交友原則。做到這一點的,是君子;也衹有君子,纔可以做到這一點。四海之內皆兄弟
江湖人物講究義氣,行事未必合於常規,有時衹問目的不擇手段,恩怨情仇隨之糾纏不清。縱然如此,從古代的俠客到今日的黑道,都喜歡標榜像“四海兄弟”之類的口號。這句口號來自《論語》,原文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暫且不管這種豪邁觀念是否可行,值得留意的是它的各項前提要件。子夏嚮司馬牛轉述他所聽到的說法:“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然後接着纔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顔淵》)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個人都希望別人以平等之心視我為主體,彼此互相尊重。換言之,第一項要件是明白人生的限製與命運。不論得意失意,往往無法強求,大傢各盡其力,成敗歸諸天命,對生死亦衹能隨順?否則難免自尋煩惱。明白此一道理,心胸自然開闊,不再計較人我之間的小利小害。何不把大傢當成兄弟,別人成功,我們與有榮焉;我們成功,不妨一起分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