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談笑風生 Laughing   》 第28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15)      賀壯 He Zhuang

  著名作傢賈平凹有一首小詩《靜夜給A》,這首詩的題目很有點兒朦朧感:沒有點出女主人公的名字,甚至沒有用任何意象來形容,衹用了一個純粹的代號A。詩的最後一句是:愛使我們有了距離,距離是愛的永久。從這一句話裏面我們是不是能領會到距離的美感?第二,道理衹要有說服力就夠了,而哲理僅僅有說服力是不夠的,它還要有感染力。哲理性的語言是把一個並不簡單的道理濃縮在一句簡單的話裏面,這就註定哲理性語言的內涵是很深刻且耐人尋味的。我們仍以賈平凹的這句詩為例,為什麽愛會使我們有距離?又為什麽距離會是愛的永久?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和感受。可見哲理性語言的作用是一般的講道理所不能代替的。
  哲理性語言的第一個作用是:振聾發聵,以一當十。
  由於哲理性的語言凝練而且深刻,所以它不但可以影響人的意識,還會對人的情感和心靈造成衝擊,別人半天說不透徹的問題,用哲理性的語言一兩句話就說得聽者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人傢首先就覺得你說話含金量很高,不同凡響。
  秦朝末年的陳勝和吳廣在發動起義時,陳勝對參加起義的人做了一次動員性的演講,其中說了這麽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說那些王侯將相,難道都是天生的貴種嗎?他們就該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我們就該忍饑挨餓苟且偷生?一句話說得群情激奮,同仇敵愾!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著名政治傢和演說傢帕特裏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的議會上發表了一次演講,這篇演講詞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不自由,毋寧死!美國人民要為國傢的獨立和自由而戰,沒有自由,毋寧死,表現了美國人民堅决戰鬥到底决不苟且偷生的决心。
  哲理性語言的應用上有兩點需要註意,一是哲理性的語言要以聽者能夠理解為準。哲理性的語言比較有深度,可以引發聽者積極的思考和意猶未盡的回味,但是語言過於晦澀,遠遠超出了聽者的思想程度,讓聽者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那就不但沒有了回味,還會使溝通出現障礙。比如對於衹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聽衆,演說者引用一句老子的話“道可道,非常道”,他們是很難理解的;另一點要註意的是哲理性語言在演說詞中的應用衹是偶爾為之即可。演說還是以一般性語言為主,一篇演說詞中不會有太多深刻的哲理需要提煉,在不必要的地方刻意運用哲理性語言就有故意賣弄之嫌。在那些文學名篇和演說名篇當中,哲理性語言大都衹有一兩句,這一兩句必不可少,但也决不會更多。
  哲理性語言的第二個作用是:居要點睛,傳之久遠。
  晉代文學家陸機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他看來,哲理性的語言在文章當中是起着畫竜點睛的作用的。古今的許多好文章都有它的點睛之筆,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名句都是文章的精華所在,讀者對整篇文章的印象也許不深,但是對這些佳句一定是記憶猶新的。演說詞也是如此,聽者很難記住整篇的演說詞,但是衹要讓他們記住演說中至為關鍵的一句話,那麽整體演說的中心思想他們也就領會了。這樣的話應該是可以概括全篇主題的,它必然具有哲理性的特色。
  上面提到陳勝的起義動員演講,誰知道他還說了其他什麽話?我們就記得這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帕特裏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的議會上發表的演講,我們誰記得或者知道演說的內容?可能大多數人連帕特裏剋?亨利是誰都不知道,但是大都知道他的這句名言:不自由,毋寧死!如果演說者希望自己的演說能夠打動人,甚至能被聽者記憶和回味,那麽演說詞中哲理性的語言是不可或缺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開場白(1)第2節:開場白(2)第3節:開場白(3)
第4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1)第5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2)第6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3)
第7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4)第8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5)第9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6)
第10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7)第11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8)第12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9)
第13節: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10)第14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1)第15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2)
第16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3)第17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4)第18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5)
第19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6)第20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7)第21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8)
第22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9)第23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10)第24節: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1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