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谈笑风生 Laughing   》 第28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15)      贺壮 He Zhuang

  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首小诗《静夜给A》,这首诗的题目很有点儿朦胧感:没有点出女主人公的名字,甚至没有用任何意象来形容,只用了一个纯粹的代号A。诗的最后一句是:爱使我们有了距离,距离是爱的永久。从这一句话里面我们是不是能领会到距离的美感?第二,道理只要有说服力就够了,而哲理仅仅有说服力是不够的,它还要有感染力。哲理性的语言是把一个并不简单的道理浓缩在一句简单的话里面,这就注定哲理性语言的内涵是很深刻且耐人寻味的。我们仍以贾平凹的这句诗为例,为什么爱会使我们有距离?又为什么距离会是爱的永久?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感受。可见哲理性语言的作用是一般的讲道理所不能代替的。
  哲理性语言的第一个作用是:振聋发聩,以一当十。
  由于哲理性的语言凝练而且深刻,所以它不但可以影响人的意识,还会对人的情感和心灵造成冲击,别人半天说不透彻的问题,用哲理性的语言一两句话就说得听者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人家首先就觉得你说话含金量很高,不同凡响。
  秦朝末年的陈胜和吴广在发动起义时,陈胜对参加起义的人做了一次动员性的演讲,其中说了这么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说那些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贵种吗?他们就该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我们就该忍饥挨饿苟且偷生?一句话说得群情激奋,同仇敌忾!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著名政治家和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的议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讲,这篇演讲词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不自由,毋宁死!美国人民要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战,没有自由,毋宁死,表现了美国人民坚决战斗到底决不苟且偷生的决心。
  哲理性语言的应用上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哲理性的语言要以听者能够理解为准。哲理性的语言比较有深度,可以引发听者积极的思考和意犹未尽的回味,但是语言过于晦涩,远远超出了听者的思想程度,让听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就不但没有了回味,还会使沟通出现障碍。比如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听众,演说者引用一句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另一点要注意的是哲理性语言在演说词中的应用只是偶尔为之即可。演说还是以一般性语言为主,一篇演说词中不会有太多深刻的哲理需要提炼,在不必要的地方刻意运用哲理性语言就有故意卖弄之嫌。在那些文学名篇和演说名篇当中,哲理性语言大都只有一两句,这一两句必不可少,但也决不会更多。
  哲理性语言的第二个作用是:居要点睛,传之久远。
  晋代文学家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他看来,哲理性的语言在文章当中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古今的许多好文章都有它的点睛之笔,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名句都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印象也许不深,但是对这些佳句一定是记忆犹新的。演说词也是如此,听者很难记住整篇的演说词,但是只要让他们记住演说中至为关键的一句话,那么整体演说的中心思想他们也就领会了。这样的话应该是可以概括全篇主题的,它必然具有哲理性的特色。
  上面提到陈胜的起义动员演讲,谁知道他还说了其他什么话?我们就记得这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的议会上发表的演讲,我们谁记得或者知道演说的内容?可能大多数人连帕特里克?亨利是谁都不知道,但是大都知道他的这句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如果演说者希望自己的演说能够打动人,甚至能被听者记忆和回味,那么演说词中哲理性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开场白(1)第2节:开场白(2)第3节:开场白(3)
第4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1)第5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2)第6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3)
第7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4)第8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5)第9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6)
第10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7)第11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8)第12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9)
第13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10)第14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1)第15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2)
第16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3)第17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4)第18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5)
第19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6)第20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7)第21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8)
第22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9)第23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10)第24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1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