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古代社會   》 (二)水利灌溉      何茲全 He Ciquan

  繼戰國之後,兩漢水利續有發展。西漢前期,特別是武帝時,全國各地修建了不少水渠。這些水渠。有的是為漕運而造的。如從長安附近開鑿,引渭水傍南山東下到河的關中漕渠,通褒斜道溝通漢水和渭水的漕渠,皆是。但,就是這些以漕運為目的而開鑿的水渠,仍然是有灌溉之利的。規劃開鑿關中漕渠時,就想到渠成之後還可以灌溉民田萬餘頃。後來渠成,果然得到灌溉的便利(參看《史記·河渠書》和《漢書,溝洫志》)。大多數水渠,修造的目的是為了灌溉。《史記·河渠書》記載武帝時修渠溉田之盛說:“自是(指塞河瓠子决口)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𠔌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也。”
  從《河渠書》這段記載裏看到,漢代修渠灌溉相當普遍。西起今甘肅,東到山東,南到安徽,都有灌溉水渠。河水、淮水、汶水以及其他一些小水、池沼水,都被利用來灌溉。
  西漢時期的水利灌溉,以關中地區最為發達。關中是西漢都城、皇帝和朝廷所在的地方,也是重兵所在的地方,漢朝政府為了加強關中的經濟地位,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對關中地區的農業、水利灌溉就特別註意。公元前111年,即鄭國渠造成後的一百三十六年,左內史倪寬嚮漢武帝奏請開鑿六輔渠。這條渠即《史記·河渠書》所說的輔渠,也叫作六渠。六輔渠在鄭國渠之北,大約和鄭國渠的西段平行,可以灌溉鄭國渠旁不能灌溉的高地。【159】
  《漢書·倪寬傳》:“寬既治民(左內史),勸農業,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在於得人心。擇用仁厚士,推情與下,不求名聲,吏民大信愛之。寬表奏開六輔渠,定水令以廣溉田。”註師古曰:“《溝洫志》雲:倪寬為左內史,奏請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旁高卬之田。此則於鄭國渠上流南岸更開六道小渠以輔助溉灌耳。今雍州雲陽、三原兩縣界此渠尚存,鄉人名曰“六渠”,亦號“輔渠”。故《河渠書》雲關內則“輔渠”、“靈軹”是也。後十六年,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又修造了白渠。白渠在鄭國渠南,比鄭國渠短。鄭國渠入洛,白渠入渭。這也是一條灌溉效益很大的水渠。《漢書·溝洫志》說:“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𠔌口,尾入櫟陽,註渭中,袤二百裏,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𠔌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為雲,决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
  西漢後期關東地區的水利事業,以元帝時召信臣在南陽修造的水渠最有成效。召信臣作南陽太守,他很少坐在官衙裏,時時在鄉間巡行,勸民耕作。他“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育積有餘”(《漢書·循吏傳·召信臣傳》)。南陽是大郡,西漢時有三十六萬多戶,一百九十四萬多口,粗略計一下,大約每戶平均有九畝田受到灌溉了。
  東漢時期,大規模水利修造不如西漢顯著,但散在各地的水利灌溉也還不少。
  劉秀建武七年,杜詩任南陽太守。南陽舊有召信臣的水利灌溉工程,杜詩大約加以整修或擴建。《後漢書·杜詩傳》說:“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屋殷足,時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160】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汝南舊有鴻隙大陂,西漢成帝時關東大水,陂水溢出為害。翟方進為丞相認為决去陂水,既可省堤防費用,又可免水患,遂奏請成帝决毀鴻隙陂。王莽時,汝南連年枯旱,人們追怨翟方進,造作童謠說:“壞陂誰?翟子鹹(翟方進字子鹹)。飯我豆食,羹芋魁(顔師古註:言田無灌溉,不生秔稻,又無黍稷,但有豆及芋也)”(《漢書·翟方進傳》)。東漢初,鄧晨作汝南太守,又“興復鴻隙陂數千頃田,汝土以殷,魚稻之饒,流衍它郡”(《後漢書·鄧晨傳》)。
  汝南郡河流很多,潁水、汝水、淮水都從本郡經過。汝南的灌溉大約是比較發達的。《後漢書·鮑永傳附子昱傳》說:明帝永平五年昱任汝南太守,“郡多陂池,歲歲决壞,年費常三千餘萬。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李賢註:洫,渠也,以石為之,猶今之水門也),水常饒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章帝建和初,曾擬廣開鴻池,以趙典諫而止(《後漢書·趙典傳》)。《後漢書·何敞傳》:和帝時,敞任汝南太守,“修理鮦陽舊渠,百姓賴其利,墾田增三萬餘頃。”《水經·汝水註》:“葛陂東出為鮦水,俗謂之三丈陂。”這大概就是何敞所修的鮦陽舊渠。能溉田三萬餘頃,這是一項不小的水利工程。章帝時,馬棱任廣陵太守,“興復陂湖,溉田二萬餘頃。”魯丕在章帝、和帝時,先後任趙國相和東郡太守,在兩地都“修通溉灌,百姓殷富”(《後漢書·魯恭傳附弟丕傳》)。下邳徐縣北界舊有蒲陽陂,水廣二十裏,長近百裏,傍多良田,而堙廢莫修。章帝時,張禹任下邳相,“為開水門,通引灌溉,遂成熟田數百頃。勸率吏民,假與種糧,親自勉勞,遂大收𠔌實。鄰郡貧者,歸之千餘戶。室廬相屬,其下成市。後歲至墾千餘頃,民用溫給。”有水可灌溉的良田,産量是高的。據《東觀記》所載,張禹在下邳“墾田千餘頃,得𠔌百萬餘斛”(《後漢書·張禹傳》及註引《東觀記》)。千餘頃得【161】𠔌百萬餘斛,畝産量約十斛。這在漢代畝産量中,是高産量了。
  另外,安帝時曾修治過戰國西門豹、史起在鄴引漳水灌溉的支渠。安帝還曾下詔書要三輔、河內、河東、上黨、趙國、太原各地修治水渠灌溉,但除太原修整舊渠灌溉公私田畝見諸記載外(《後漢書·安帝紀》),其他各地是否執行了皇帝的詔令,就難知了。
  水,可以用來灌溉,為農業生産服務,河流决口泛濫也可以為害,淹死淹壞農作物。所以水利工程,一方面是要修治水渠引水灌溉,一方面還要疏導河流,興築堤防,防河水决口泛濫。
  為害最大的是黃河。漢文帝時,河在陳留、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决口,東潰金堤。武帝時,又在東郡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决口,東南註入鉅野奪淮泗入海,梁楚之地(今河南東部、江蘇北部等地)遭受極大災害。十二年後,花了很大力量纔把决口塞祝從武帝塞瓠子到王莽末年這段時間裏,大河又先後幾次從滎陽、館陶、靈鳴犢口、平原等地决口,兗豫二州各郡縣(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等地)受害很大。
  長時期治水開河,也積纍了一些經驗。哀帝時,治河專傢賈讓就曾提出治河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决之使道”(《漢書·溝洫志》),即疏導水勢,使之暢流。中策是治河多修水渠,引水灌溉以分水勢。賈讓估計,“若有渠溉,則????鹵下隰,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漢書·溝洫志》)。下策是修築堤防,束水就道。水愈來愈急,河身愈來愈高。築堤防水,年年勞擾無已。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治理黃河仍是采取的這條下策!
  東漢最大的水利工程,是明帝永平年間修治汴渠。負責這一工程的是歷史上有名的水利專傢王景。數十萬民工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以百億計的錢,纔把河渠治好。《後漢書·王景傳》說:“平帝時,河汴决壞,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陽武令張汜上言:【162】‘河决積久,日月侵毀,濟渠所漂,數十縣許,修理之費,其功不難,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後汴渠東侵,日月彌廣,而水門故處,皆在河中。兗豫百姓怨艱,以為縣官恆興他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善之。……夏,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裏。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底績,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疎决壅積,十裏立一水門,令更相洄註,無復潰漏之患。景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明年夏,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製。”
  這次修治汴渠的工程,實際上也是一次治河工程。平帝時,河在滎陽决口,奪汴水水道由千乘郡(今山東東北蒲臺一帶)入海。汴渠的上段是莨蕩渠,在滎陽接受河水。李賢所謂“汴渠,即莨蕩渠也。汴自滎陽首受河,所謂石門,在滎陽山北一裏。過汴以東積石為堤,亦號金堤。”(《後漢書·明帝紀》註)。這次河决,上段所奪的是汴渠,莨蕩渠,下段所奪的是濟水。莨蕩渠和濟水一塊在滎陽附近分河水東流,在滎澤東南才分開各流(參看史念海教授《河山集》第114—115頁),濟水流嚮東北,汴渠流嚮東南。陽武令張記上言要求劉秀修治汴渠,都說“濟渠所漂,數十縣許”,千乘海口也正是濟水入海之口處。王景所作的工程、主要是使河、汴分流,使河仍走奪汴、濟以前的舊道,並修治汴、濟的堤防和水門。明帝詔書所謂“今既築堤理渠,絶立水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後漢書·明帝紀》)。
  河汴分流後,汴渠又發揮了水利灌溉的作用。原來兗州各地被水淹沒的土地,又復成為肥沃的良田。這些肥沃的良田會又成為豪強地主爭奪霸占的對象。明帝有見於此,不得不豫下詔書:“濱渠下縣,賦與貧人,無令豪右得固其利”(《後漢書·明帝紀》)。但皇帝的詔書自歸是皇帝的詔書,豪右之傢兼併土地專固其利仍歸瘋狂進行。不因皇帝的詔書而稍為收斂也。【163】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二)國人
(三)衆、庶、民(四)私徒屬
(五)隸臣妾(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三)公田和私田(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國傢(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四)禮、刑、兵、稅、役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