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成都方式   》 第28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7)      易中天 Yi Zhongtian

  這話說得俏皮,也精彩。同時我也註意到孫建成提到了監督權。不過,開放三會,更多地還是解决了知情權、參與權和决策權的問題。確保人民群衆的監督權,新都區其實另有高招。
  三 群衆的眼睛
  廖仁鬆心平氣和:幹部是給群衆打工的,當然該由他們來打分
  2005年8月18日,新都區委接待室。
  與李仲彬的個性張揚、鋒芒畢露相反,新都區委副書記廖仁鬆顯得文靜內斂,甚至不善言辭。他說話輕言細語,不緊不慢,並不主動傾訴,但也有問必答。廖仁鬆告訴我,新都區搞民主測評,已經三年了。當初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或者說很單純,就是要解决一個幹部的工作好壞誰說了算的問題。原來的幹部考核,老百姓參與的比較少,搞測評的和被測評的都是官,通俗的說法叫"官評官",人民群衆的參與權和監督權體現不出來。
  我說,說白了就是自己給自己評功擺好,自己給自己打分。
  廖仁鬆說,也不都是評功擺好,也有批評的。但不管表揚批評,都是當官的在說,老百姓沒有發言權。我們就想,領導幹部是幹什麽的?說到底,是給廣大人民群衆打工的。既然如此,我們幹得好壞,就應該由廣大人民群衆來打分,起碼要有一些群衆代表來參加打分。所以在2003年,我們就在原來"官評官"的基礎上略為擴大了一些範圍,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代表來參加,一共好幾百人。雖然官的比例減少了,但裏面還是有官。
  哦,摻沙子!但不知從哪裏摻起。
  廖仁鬆說,先從區上做起,對我們區上領導幹部進行民主測評。
  我問,測評些什麽呢?
  廖仁鬆說,這是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當時我們想,既然我們是在為老百姓做事,那麽測評的內容就應該體現這一點。所以我們就設定了工作能力、政策水平、精神狀態、群衆觀念、調查研究、碰硬精神、辦事效率、作風民主、以身作則、清正廉潔、工作實績等這些項目,一共11項。原來這些項目當中還有子項目,後來覺得不能這樣分,還是簡單點好。
  這是對的。成百上千人來測評,當然宜粗不宜細。項目分得太細,一些群衆代表就不知道怎樣下筆了。
  我又問,如何打分呢?優良中差還是百分製?
  廖仁鬆說,好、中、差,三等,另加棄權。為什麽要有"棄權"?因為領導幹部分管的工作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熟悉他們,瞭解情況。你非要他評出好、中、差來,肯定不客觀。所以就給大傢說,你瞭解,你就選擇好、中、差;不瞭解,你就棄權。結果第一次測評時,棄權票就相對多一些。
  我說,這不是壞事。這說明大傢都很負責,總比不負責任亂打分好。
  廖仁鬆同意我的看法。他說,測評完了過後,我們自己也認為這種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正的。但是也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我們測評的結果,是按照慣例由組織係統內部掌握呢,還是嚮老百姓公開呢?
  是啊,公開還是不公開,這對他們的基層民主建設可是一個考驗。就像哈姆雷特說過的那樣: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
  廖仁鬆說,當時一部分意見認為應該公開,一部分意見覺得不公開好。主張不公開的也有一定道理。因為是第一次,大傢不一定拿得穩。再就是有些領導幹部某一項好票少一點,或者差票多一點。如果公佈出去,有些人就擔心會不會影響領導在群衆中的威望威信,會不會挫傷積極性。反復討論沒有結果。仲彬書記就采取先黨內後黨外的辦法,最先在常委會上,後來在全委會上,就把票數公佈了。全委會上多數同志認為,既然請了老百姓來給你們投票,老百姓有權知道這種結果。人大、政協也是這個意見。於是就在報紙、電視公佈出去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引言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1)第2節:引言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2)第3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
第4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2)第5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3)第6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4)
第7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5)第8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6)第9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7)
第10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8)第11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9)第12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0)
第13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1)第14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2)第15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3)
第16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4)第17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5)第18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6)
第19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7)第20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8)第21節:第一章 突出重圍(19)
第22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1)第23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2)第24節:第二章 夯實基礎(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