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朝鮮半島——同光興盛時的東北亞形勢(1)      許華 Xu Hua

  似宜以毒攻毒,以敵製敵之策,乘機次第與泰西各國立約,藉以牽製日本……至俄國所據庫頁島綏芬河圖們江一帶,皆與各國接壤,形勢相逼迫,若貴國先與英德法美交通,不但牽製日本,並可杜俄人之窺伺,而俄亦必隨即講和通好矣!
  ——李鴻章勸朝鮮歷史王朝開國
  該條約表面上看來似甚平凡,但使清國承認對於其一貫視為屬國的朝鮮,日清兩國具有同等的權利,則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之點。約在十年以後,清國違反此約,以至於發生日清戰爭。
  ——《日本大本營陸軍資料匯編》
  衆所周知,甲午戰爭是從朝鮮燃嚮中國大陸東北地區、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的,戰爭的結果,則是日本帝國不僅侵占了朝鮮半島,還破天荒地通過停戰條約侵占了兵力未到的臺灣島。為什麽會爆發這樣的戰爭,並形成這樣的結局呢?這得從朝鮮半島和臺灣島對中國大陸的戰略意義說起。實際上,就本書讀者而言,充分理解這兩處的國際戰略地位,比瞭解戰爭過程更為重要。%%%1.中國大陸的水陸門戶
  ——臺灣島、朝鮮半島對西方圍堵、肢解中國的戰略地位
  在空軍、核武器和導彈還沒有出現的晚清時代,在中國和其他被殖民侵略國傢,國防主要靠陸軍和有限的水師。其中,陸軍的主要兵種是步兵和騎兵。步兵的主要兵器是大刀、長矛、弓箭,騎兵則多一個馬匹、毛驢和駱駝之類的坐騎。這樣的陸軍衹能在很短距離內進行類似肉搏戰的冷兵器戰鬥。水師方面,鄭和下西洋時那種大型海船,早已因海禁而腐爛,並令人難以理解的沒再趕造,運載工具主要是內河航行的中小型人力木船和帆船。這樣的船衹不能承受海洋中的大風大浪,在近海航行都有問題,更談不上進行遠洋作戰。實際上,晚清的水師也衹是用於在內河、大湖進行作戰——如鎮壓太平天國之類的內戰。水師的槍械則與陸軍大同小異。
  工業革命之後,從遙遠的歐洲經非洲好望角和印度洋入侵亞洲的殖民軍,或從大西洋和太平洋入侵東方的歐洲列強和後來的美國,都是從海上來的。殖民者海軍倚仗的是煤炭火力驅動的蒸汽機船,以及射程和威力遠遠超過弓箭的新式火槍和火炮。這些被稱為“堅船利炮”、用優勢武器裝備的海軍,是西方殖民侵略的最根本手段——甚至幾乎是唯一的重要力量。
  最初侵略中國沿海的殖民軍,雖然不論在兵力數量上和火力上都比較有限,但倚仗兵器優勢對付少量的反擊綽綽有餘。然而,隨着清朝政府開始關註海防,在修築了炮臺的地方,即使僅僅用土槍和土炮進行抗擊,小規模的殖民地海軍也很難占到便宜。例如英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就未能攻破林則徐防守的虎門。
  尋找大清帝國海防薄弱環節或者收買漢姦進行突破,成為殖民者有效的進攻戰術,而這種戰術對海岸綫漫長、容易收買各級姦細、各級政府國防意識和能力都很有限的中國而言,無疑是很容易實現的。堅船利炮武裝起來的殖民者海軍,依靠艦船相對於陸軍——尤其是炮臺(李鴻章最喜愛的東西)——的高度機動性能,沿着海岸綫航行,很容易找到防守的薄弱環節和登陸的碼頭。然後利用洋炮射程遠於土炮、火力更猛烈的優勢,進行遠距離打擊,先摧毀有限的防備,再實現強行登陸。
  但是,強行登陸或者偷偷登陸的成功,並不意味着就能夠長期占據。這倒主要不是由於洋槍洋炮的威力局限,而是因為用海軍進行大規模遠程侵略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由於裝載能力的限製,任何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其兵力和武器、彈藥、糧草、燃料都是有限的,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持久作戰。衹要受侵略國傢的中央政府甚至僅僅是地方政府,有基本的勇氣和兵法知識組織反抗力量進行圍剿,侵略軍就很難長久立足。
  於是,建立用於長期侵略大清帝國的根據地,對海外殖民侵略者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這樣的海軍基地,不是隨便就可以得到的,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其中最關鍵的是:
  (1)有利於發揮海軍的優勢。這意味着基地必須有海上通道和能夠建立軍港。
  (2)地盤要足夠大。便於依靠當地資源長期駐紮,及拓展勢力。
  (3)不容易被受害國傢的反擊所破壞。
  距離大陸有足夠距離的島嶼,或者是從大陸上不易攻剋的半島,是這種海軍基地的最佳選擇。
  日本列島、菲律賓群島、琉球群島、臺灣島和朝鮮半島——尤其是後兩者——都是符合或比較符合最佳條件的島嶼和半島。繼日本和菲律賓之後,在臺灣和琉球群島建立殖民者海軍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海軍優勢,從多方位對中國大陸進行攻擊:
  嚮北方,可直接進擊中國東北,甚至從天津登陸,迅速打擊帝國首都北京。也可先登陸朝鮮半島,然後以此為中轉站,從陸上或海上進擊中國東北。
  嚮中間,可直接登陸山東半島,北攻北京、南攻江浙;也可以利用海軍優勢進擊上海吳淞口,深入長江這個當時幾乎唯一可以貫穿整個中國大陸的主動脈,進攻中國大陸的經濟心髒地帶。
  還可以作為南方香港的戰略後方,支援從香港發起的對珠江方向的進攻。甚至可以作為從越南方向嚮雲南、廣西發動的侵略戰爭的牽製性、輔助性進攻。
  實際上,從這兩個地方可以對中國東南沿海漫長海岸綫上的無數地點實行快速登陸,對任何一個沿海省市進行剽劫。因此,臺灣素稱“七省門戶”。
  朝鮮的戰略意義,則除了可以從水路進擊中國大陸之外,還可以跨過鴨緑江從陸路直接進攻東北,從陸海兩路夾擊北京地區——這在甲午戰爭中體現出來。
  顯而易見,一旦在臺灣島或朝鮮半島建立軍事基地,西方列強就可以剋服海船和艦隊因裝載能力有限而衹能速戰和對中國戰爭持久性的矛盾必然導致的補給問題,以此為根據地,從沿海地區、長江流域、東北地區和其它衆多地方對中國大陸進行長期的、隨心所欲的侵擾。
  此外,對於偏好於侵略思維、習慣於對外侵略的西方列強而言,這些基地還可以起到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遏止中國發展海軍,使中國成為睏守大陸的“睡獅”, 衹能被動防禦和坐以待斃,而無力對侵略者的大本營(本土)進行反擊——正是這個重大的戰略意圖,促使列強密切註視中國的海軍發展動態,並註定列強遲早要動手摧毀左宗棠竭力創建的福建水師,和李鴻章滿以為龜縮起來就可以苟全性命的北洋艦隊。
  【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的一個最重要意圖,就是摧毀並長期遏製中國發展足以自衛反擊的海軍力量。自稱深知兵法、富有實戰經驗的李鴻章,以及幾乎整個晚清王朝的所有帝王將相們,居然無一人看出這個最為根本的戰爭意圖?%%%2.《江華條約》
  ——李鴻章促使朝鮮“開國”
  1873年,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來華交換《日中修好條約》時,派人詢問總理衙門,朝鮮是否為清朝屬國?中國是否過問其政事?如果是,希望清廷同意日本與朝鮮的通商事宜。
  當時清政府已被鴉片戰爭打得害怕國際糾紛,遇事回避,大臣毛昶熙為圖省事,做了這樣的回答:朝鮮雖然是大清藩屬,內政外交卻任其自主,清廷不幹預。【當時的國際關係界限模糊,歷史性關係巨變往往在一念之間。】
  得到這樣的答復,日方竊喜。經過一係列策劃之後,1875年(光緒元年)8月,日本軍艦“雲揚號”未經許可開到朝鮮領海,到軍事要塞漢江口進行測量,遭到江華島朝鮮守軍炮擊。日艦立即反擊,打死朝軍30餘人,占領炮臺,還火燒永宗城,搶走火炮等軍械。
  次年1月,日本當局任命參議陸軍中將黑田清隆為特命全權辦理大臣,元老院議官井上馨為副辦理大臣,前往朝鮮釜山,“問江華島之罪”,脅迫朝鮮簽訂通商條約。並派陸軍卿山縣有朋到下關,準備在“問罪”失敗之後出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學東漸(1)西學東漸(2)
內外交睏(1)內外交睏(2)
內外交睏(3)藉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