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解“毒”於丹   》 “君子儒”與“小人儒”(2)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另一種持“需”說。此說在20世紀初由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認為“儒之名蓋出於需”,而“需”指的是求雨的巫覡,其實就是主持祭祀求雨儀式的祭司。這也代表了一派學者的看法。
  兩種說法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們先不論“儒”的本義究竟是什麽,但就“儒”而言,在孔子生活的時代,是社會的一種行業,在這一點上還是很多學者持相同意見的。
  有學者認為,孔子少年時期,傢道中落,過着貧窮生活,“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後因友人的推薦,他得以在貴族傢中充任下層小吏,幫助貴族辦理婚喪慶吊之事,從事的就是“儒”這種職業。“儒”這一職業極有可能是從《周禮》中的“卜師”、“喪祝”、“司巫”等職業分化而來。當然從事這種職業,還是需要具備一些專門的知識來更好地為貴族服務,這些知識有可能就包括貴族平日為人處事的規範、管理國傢或傢族事 務的知識、國傢慶典、傢族紅白喜事等儀式上的禮節等。
  也有學者認為,“儒”本來行動的目的其實是“求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為了當官,後來纔逐漸轉嚮“任教”,相當於現代的教師,而孔子有可能就是促使這種轉變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因此,我們後人把他作為儒學的創始人,也認為他是中國師道的創始人。在那些嚮孔子求學的門徒中,比較早期的那些弟子,大多還是抱着“求官”的目的,而比較後期的那些弟子,則更多把目標轉嚮“為師傳道”。
  對於“儒”這種行業的性質,上面兩種說法儘管還有很大的差異,但都有各自的合理性。
  在大概瞭解了“儒”這種職業之後,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孔子的“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到底說的是什麽。
  其實,對於這話的理解,早期儒傢學派的一位代表人物就曾在著作中提到過。他,就是戰國末期儒學的大師——荀況。
  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荀子認為:
  弟佗其冠,NB332NB333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顔色,NB334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遊氏之賤儒也。
  荀子在文中所說的“賤儒”,相當於《論語》裏所說的“小人儒”。荀子的大意是說:把帽子戴得歪歪斜斜的,說起話來卻平淡無味,還要故意模範着聖人禹、舜的樣子,這是像子張這樣的低賤的儒者所為;衣冠穿得很整齊,神情很莊重,卻裝出謙虛的樣子整日不說話,這是像子夏這樣的低賤的儒者所為;懶惰而又膽小怕事,沒有廉恥之感卻又貪吃貪喝,並且藉口說君子本來就不用勞動,這是像子遊這樣低賤的儒者所為。
  我們怎麽理解荀子對他們的抨擊呢?
  我們知道,自從孔子死後,儒傢學說便分成許多流派,這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儒分為八”,在這些派別中尤其以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兩個派別最有影響力。在上文中,荀子巧妙地藉用《論語》中“小人儒”的概念,來對其他流派進行批判。這些批判,語言上雖然不免有點激烈,但荀子針對的都是被批判者的舉止言行、品行操守,與儒傢學說思想本身關係不大。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對思孟之儒的批斥,還是對子張等儒學流派的抨擊,荀子並不是要完全否定他們所信奉的學說理論,而是着力指責他們未能體現孔子儒學真精神,反對他們對孔子儒學的歪麯和背離。
  雖然荀子的說法有可能與孔子的本義還是有所不同,但他的說法對我們理解“君子儒”、“小人儒”還是有所幫助的。
  對於“君子儒”、“小人儒”,錢穆先生在他的《論語新解》第142頁中說:
  或疑子夏規模狹隘,然其設教西河,而西河之人擬之於孔子。其從學之徒如田子方、段幹木、李剋,進退自有自見。漢儒傳經知皆溯源於子夏。亦可謂不辱師門矣。孔子之誡子夏,蓋逆知其所長,而預防其所短。推孔子之所謂小人儒者,不出兩義:一則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則專務章句訓詁,而忽於義理。子夏之學,或謹密有餘,而宏大不足,然終可免於小人之譏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冕”就是指當官嗎(1)
“冕”就是指當官嗎(2)“冕”就是指當官嗎(3)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