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28節:學習之道(2)
於丹 Yu Dan
這個哲人說:三個篩子過完了,你這個消息就是不說出來,你自己也不會受它睏擾了。
我們想一想,道聽途說的事情,使你一時興奮,但是如果真過了這三個篩子,還一定非說不可嗎?生活中的信息、知識非常龐雜,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學哪些,不學哪些,怎麽不先過過腦子呢?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他說,如果一個人的道德沒有修養起來,對於學問又沒有真正去講求,那麽,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個參照係,聽到正義的事情也不能自己去做,看見自己有不善的地方也不去改正。孔子說,這些都是我所擔心的事情啊。
進一步講,假如一個人的學問很多,可是學了東西以後,對他的生命卻沒有什麽意義,他仍沒有長進,那麽這東西能成為學問嗎?
在今天這個時代,世界上充滿了紛紜復雜的信息。很多無用、無效的信息,沒有經過任何篩子過濾的信息,充斥着我們的頭腦、耳目。
我們靜心想一想,這些東西我們真的需要嗎?
那麽,什麽東西對我們是真正有價值的呢?這樣的東西何處才能學到?學到的東西又怎麽樣才能夠跟我們的生命融合起來呢?
今天我們提起孔子,都知道他在歷史上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很多人都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孔子離我們今天的時代這麽遠,當時物質生活那麽貧瘠,孔子是怎樣形成他的思想體係的?他從哪兒學的?
這個問題,與孔子同時代的人就曾經問過。人們不好直接問孔子,就去問他的學生。"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你老師在哪兒學的這麽多東西?子貢怎麽回答呢?"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子貢的回答是什麽意思?就是說,文王武王之道,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道理,從治國經世的道理到修身齊傢的學問,並沒有到今天就失傳了,淪喪了。在哪兒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間的傳承裏。
也就是說,古往今來的學問不僅僅是刻在竹簡上,寫在紙上。不僅僅是形成文字的東西叫知識,人的行為、價值觀、習慣、禮俗,這一切都是知識的傳承,都體現在人的身上,衹不過人們表現得不一樣罷了。
"賢者識其大者",有生命大格局的人,賢達通透的人,他表現出來就是道理裏的大處;"不賢者識其小者",格局小的人,悟性差點的人,表現出來的無非是那些道理的小處。大處可以學,小處也可以學,所以子貢說,我的老師怎麽會不隨時隨地都在學東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