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以德治國(2)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首先是為國為民。若為私利,那是“隱”不是“直”,不算“思無邪”。
  其次是感而遂通。政策的出臺需以民心為導嚮,民意有感,政府纔應,好比詩歌都是有感而發一樣。平白無故地搞政績工程,就不能叫“思無邪”。相反,百姓有“感”,政府卻沒有采取因應措施,也不叫“思無邪”。
  第三,健康有益。老百姓能得到實惠纔叫“思無邪”。對分裂國傢的活動、黃賭毒産業等,應堅决打擊,絶不可姑息。再如中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便是出於國傢命運和前途考量,盡量把民利與國利結合起來的做法。
  有些政府官員進行錢權交易、買官賣官,則是“邪念”,乃自取滅亡之道。
  《詩經》是一部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包括風、雅、頌三種題材,以今天的觀點來看,是一部集合俗、雅文化於一體的文藝作品。西周時期,分封諸侯,周王朝每年都會派專門的官員到各地採風,其中有不少詩歌都是褒貶政治得失的,周王朝就通過這樣的方式瞭解各地政事,以調整國政。比如《風》有人解釋為“諷”,多有針砭時弊之作。而《雅》、《頌》則是傳播朝廷之音的,讓人民感受國君的品德魅力,以德化民。所以《詩經》還起到了類似今天文化部、宣傳部、廣電總局的作用,一方面宣傳國傢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百姓對國傢政策的一種反饋和輿論監督。可見,“思無邪”還代表國傢以禮樂的藝術方式,創造出健康的文化産品,淨化社會人心,使建立健康嚮上的價值觀。
  綜上,德的基本特徵就是“思無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以政策法律來引導、以刑罰懲治來管理,老百姓衹想着免於刑罰,沒有廉恥之心。以道德品德來引導,以禮樂規範來管理,老百姓會恥於做壞事而嚴格自律。”
  現代社會是法製社會,可法製有其弊端,衹要能鑽法律的空子,人們非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其一。
  其二,法律的出臺,要對文字進行各種考量,使法律文本衹能被少數人所理解,民衆的法律知識始終是有限的,比較起來,道德規範的傳播更易於讓普通民衆理解其內涵。
  其三,法律是事後的懲罰,事前起威懾作用,能部分阻止百姓嚮惡,而教人嚮善卻是禮樂的強項。法律體係再完善,都不是治本的方法,取代不了道德約束的作用。
  其四,法律規定越細、越繁雜,那些用以約束極少數“壞人”的條款,反而限製了大多數“好人”的權益和自由。
  其五,法律越多,百姓就越難全部瞭解,人們對律師的依賴性越強。出於金錢、時間成本、各種風險考慮,能真正運用法律的來保護自己權益的的民衆反而就越少。打過官司的人都知道——纍啊。好比用法律來追款,一訴、上訴要慢慢等,請律師、取證、調查要慢慢熬。律師們常說:“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意思是舉證太難,誰會隨時準備着與人打官司,事事保留證據呢?官司贏了對方還等着法院上門強製執行纔付款,或者再來個“躲貓貓”,要是你追的金額衹有幾萬塊,中國原本警力就不足,能調配出幾個人來負責你這事?所以還是孔子說得對,聽訟的關鍵在於使國傢“無訟”,這衹能依靠道德教育才能實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