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   》 第28节:最后的老手艺——修伞匠(1)      梁平 Liang Ping

  江南的牛角梳,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牌,尤以浙江嘉兴乌镇的“沈记梳业”最为显赫,其制梳工序,在民间作坊里一直沿袭至今。出料制坯:将牛角锯开成片,高温蒸煮软化便于压平,烘干晾晒,得到角梳坯。梳坯按预先设计的式样锯模,出片齐口后剔制梳齿,打磨梳面后,就能加工梳背弧形。刮磨梳背、梳齿、便可以用细砂抛光。
  我蹲在沈师傅身旁,耐心的等待他的下一道工序。见我拍照,老人瞥了眼我手中的相机:你是专业照相的吧。我估计他是根据相机的个头大小,来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的,答道:不,我只是业余爱好。您这里生意还好吗?他拿把小钢锯小心的开着梳齿,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从十多岁开始,我做了快50年梳子,手艺人就是赚几个手工钱,什么生意不生意的。划算要做,不划算也得做。有钱人添置了大机器,专业制作牛角梳,两分钟就一把。我一天也做不了几把。做了一辈子的牛角梳,年纪大了,倒成业余的了。他竟是这样分辨专业与业余的,我看了看老人手中没有完工的梳子,宽慰他:您这老手艺做的手工梳子,天下独此一把。而今,人们都喜欢纯手工的东西,销路应该不成问题。老人一脸无奈:你看这进出穿梭的游人,看稀奇的多,真正掏钱有几个?
  我随手拿了把鲤鱼形状的象形梳,梳子造型古朴别致,工艺精巧细腻,丝毫没有市场上流行的工艺梳的俗气。这梳子多少钱?他瞟了一眼我紧贴头皮的短发:你送给谁?送梳子有讲究的。古时的中国汉人,留满发不剃头,梳子是随身必备之物,也是古人表达情爱的信物。送异性梳子有结发的意思。
  临别,我还是买下了那把漂亮的象形梳,带给女儿,愿她一生顺遂。
  最后的老手艺——修伞匠
  在老家,老人称伞为“开花儿”,轻声念叨,更显形象与优雅。“开花儿”,是我几十年难改的乡音里,最值得骄傲与留恋的一个方言词汇。
  小时候,每逢雨后放晴,就会有悠扬婉转的吆喝:“开……花……儿……呦……”吆喝声里既没有“做”字,也无“修”字。伞匠挑了担子过来,担子一头是三个抽屉的木箱,装着做伞、修伞的工具行头;另一头则是一个箩筐,盛了各式各样的伞骨架,以及用塑料纸裹着的一捆伞纸,一小桶桐油。听闻吆喝,街坊们便从家里拎出残破的油纸伞、小花伞、黑布伞,请修伞匠打个补丁,黏合线缝,或是拆换骨架,乃至整伞绷纸涂油。倘若伞主是个貌美的女孩或多情的少妇,伞匠手头的活又恰恰不多,他会即兴涂几笔花鸟,抹几笔山水,一把漂亮的花纸伞即现眼前。围观老人与孩子的啧啧称赞,将伞匠的得意神情长久地凝固起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1)第2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2)第3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3)
第4节:前 言第5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1)第6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2)
第7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3)第8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4)第9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5)
第10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1)第11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2)第12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1)
第13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2)第14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1)第15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2)
第16节:最后的老手艺——铜匠第17节:最后的老手艺——刻玛尼石第18节:最后的老手艺——吊酒
第19节:最后的老手艺——翻砂第20节:最后的老手艺——蜡染第21节:最后的老手艺——擂茶
第22节:最后的老手艺——铝锅换底第23节:最后的老手艺——磨刀人第24节:正在消失的老手艺——裁缝(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