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匯評證道西遊記 》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吳承恩 Wu Chengen
【李本總批:遊戲處,是仙人扇;下針處,是仙人面。請問讀者,還是看面?還是看扇?】
【澹漪子曰:前一回竊人參果,猶雲此心急欲長生,躁銳使然。至此回推到人參樹,何為也哉?蓋躁銳之過,變為忿怒也。土地雲:“此果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夫孰知其遇心而倒也?則此心之可畏,更甚於五行。是非此心可畏,而此心之忿怒可畏也。學者其可不懲忿戒怒鄧?
又曰:鎮元仙之袖裏乾坤,大則大矣,然可以籠諸人,而不能籠行者。即能籠行者,而行者之擒而脫,脫而擒,擒而又脫,猶之乎未嘗籠耳。蓋乾坤固大,而此心更大,以此心能出乎乾坤之外也。雖曰傀儡,其孰得而傀儡之。】
卻說他兄弟三衆,到了殿上,對師父道:“飯將熟了,叫我們怎的?”三藏道:“徒弟,不是問飯。他這觀裏,有甚麽人參果,似孩子一般的東西,你們是那一個偷他的吃了?”八戒道:“我老實,不曉得,不曾見。”清風道:“笑的就是他!笑的就是他!”行者喝道:“我老孫生的是這個笑容兒,莫成為你不見了甚麽果子,就不容我笑?”三藏道:“徒弟息怒,我們是出傢人,休打誑語,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個禮罷,何苦這般抵賴?”
行者見師父說得有理,他就實說道:“師父,不幹我事,是八戒隔壁聽見那兩個道童吃甚麽人參果,他想一個兒嘗新,着老孫去打了三個,我兄弟各人吃了一個。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麽?”明月道:“偷了我四個,這和尚還說不是賊哩!”八戒道:“阿彌陀佛!既是偷了四個,怎麽衹拿出三個來分,預先就打起一個偏手?”那呆子倒轉鬍嚷。
二仙童問得是實,越加毀駡。就恨得個大聖鋼牙咬響,火眼睜圓,把條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道:“這童子這樣可惡,衹說當面打人,也罷,受他些氣兒,等我送他一個絶後計,教他大傢都吃不成!”好行者,把腦後的毫毛拔了一根,吹口仙氣,叫“變!”變做個假行者,跟定唐僧,陪着悟能、悟淨,忍受着道童嚷駡;他的真身,出一個神,縱雲頭跳將起去,徑到人參園裏,掣金箍棒往樹上乒乓一下,又使個推山移嶺的神力,把樹一推推倒。可憐葉落枒開根出土,道人斷絶草還丹!【證道本夾批:是此野猴心妄動處,大不通,大不通。】那大聖推倒樹,卻在枝兒上尋果子,那裏得有半個?原來這寶貝遇金而落,他的棒刃頭卻是金裹之物,況鐵又是五金之類,所以敲着就振下來,既下來,又遇土而入,因此上邊再沒一個果子。他道:“好!好!好!大傢散火!”他收了鐵棒,徑往前來,把毫毛一抖,收上身來。那些人肉眼凡胎,看不明白。
卻說那仙童駡彀多時,清風道:“明月,這些和尚也受得氣哩,我們就象駡雞一般,駡了這半會,通沒個招聲,想必他不曾偷吃。倘或樹高葉密,數得不明,不要誑駡了他!我和你再去查查。”明月道:“也說得是。”他兩個果又到園中,衹見那樹倒枒開,果無葉落,唬得清風腳軟跌根頭,明月腰酥打骸垢。那兩個魂飛魄散,有詩為證,詩曰:
三藏西臨萬壽山,悟空斷送草還丹。
枒開葉落仙根露,明月清風心膽寒。
他兩個倒在塵埃,語言顛倒,衹叫:“怎的好!怎的好!害了我五莊觀裏的丹頭,斷絶我仙傢的苗裔!師父來傢,我兩個怎的回話?”明月道:“師兄莫嚷。我們且整了衣冠,莫要驚張了這幾個和尚。這個沒有別人,定是那個毛臉雷公嘴的那廝,他來出神弄法,壞了我們的寶貝。若是與他分說,那廝畢竟抵賴,定要與他相爭,爭起來,就要交手相打,你想我們兩個,怎麽敵得過他四個?且不如去哄他一哄,衹說果子不少,我們錯數了,轉與他陪個不是。他們的飯已熟了,等他吃飯時,再貼他些兒小菜。他一傢拿着一個碗,你卻站在門左,我卻站在門右,撲的把門關倒,把鎖鎖住,將這幾層門都鎖了,不要放他。待師父來傢,憑他怎的處置。他又是師父的故人,饒了他,也是師父的人情;不饒他,我們也拿住個賊在,庶幾可以免我等之罪。”清風聞言道:“有理!有理!”
他兩個強打精神,勉生歡喜,從後園中徑來殿上,對唐僧控背躬身道:“師父,適間言語粗俗,多有衝撞,莫怪,莫怪。”三藏問道:“怎麽說?”清風道:“果子不少,衹因樹高葉密,不曾看得明白。纔然又去查查,還是原數。”那八戒就趁腳兒蹺道:【李本旁批:作不呆,不呆。】“你這個童兒,年幼不知事體,就來亂駡,白口咀咒,枉賴了我們也!不當人子!”行者心上明白,口裏不言,心中暗想道:“是謊,是謊!果子已是了帳,怎的說這般話?……想必有起死回生之法。……”三藏道:“既如此,盛將飯來,我們吃了去罷。”
那八戒便去盛飯,沙僧安放桌椅。二童忙取小菜,卻是些醬瓜、醬茄、糟蘿蔔、醋豆角、腌窩蕖、綽芥菜,共排了七八碟兒,與師徒們吃飯;又提一壺好茶,兩個茶鐘,伺候左右。那師徒四衆,卻纔拿起碗來,這童兒一邊一個,撲的把門關上,插上一把兩鐄銅鎖。八戒笑道:“這童子差了。你這裏風俗不好,卻怎的關了門裏吃飯?”明月道:“正是,正是,好歹吃了飯兒開門。”清風駡道:“我把你這個害饞勞、偷嘴的禿賊!你偷吃了我的仙果,已該一個擅食田園瓜果之罪,卻又把我的仙樹推倒,壞了我五莊觀裏仙根,你還要說嘴哩!——若能彀到得西方參佛面,衹除是轉背搖車再托生!”三藏聞言,丟下飯碗,把個石頭放在心上。那童子將那前山門、二山門,通都上了鎖。卻又來正殿門首,惡語惡言,賊前賊後,衹駡到天色將晚,纔去吃飯。飯畢,歸房去了。
唐僧埋怨行者道:“你這個猴頭,番番撞禍!你偷吃了他的果子,就受他些氣兒,讓他駡幾句便也罷了。怎麽又推倒他的樹!若論這般情由,告起狀來,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說不通。”行者道:“師父莫鬧,那童兒都睡去了,衹等他睡着了,我們連夜起身。”沙僧道:“哥啊,幾層門都上了鎖,閉得甚緊,如何走麽?”行者笑道:“莫管!莫管!老孫自有法兒。”八戒道:“愁你沒有法兒哩!你一變,變甚麽蟲蛭兒,瞞格子眼裏就飛將出去,衹苦了我們不會變的,便在此頂缸受罪哩!”唐僧道:“他若幹出這個勾當,不同你我出去啊,我就念起舊話經兒,他卻怎生消受!”八戒聞言,又愁又笑道:“師父,你說的那裏話?我衹聽得佛教中有捲《楞嚴經》、《法華經》、《孔雀經》、《觀音經》、《金剛經》,不曾聽見個甚那‘舊話兒經’呵。”行者道:“兄弟,你不知道,我頂上戴的這個箍兒,是觀音菩薩賜與我師父的;師父哄我戴了,就如生根的一般,莫想拿得下來;——叫做《緊箍兒咒》,又叫做《緊箍兒經》。他‘舊話兒經’,即此是也。但若念動,我就頭疼,故有這個法兒難我。師父你莫念,我决不負你,管情大傢一齊出去。”
說話後,都已天昏,不覺東方月上。行者道:“此時萬籟無聲,冰輪明顯,正好走了去罷。”八戒道:“哥啊,不要搗鬼,門俱鎖閉,往那裏走?”行者道:“你看手段!”好行者,把金箍棒捻在手中,使一個解鎖法,往門上一指,衹聽得突蹡的一聲響,幾層門雙鐄俱落,唿喇的開了門扇。八戒笑道:“好本事!就是叫小爐兒匠使掭子,便也不象這等爽利!”行者道:“這個門兒,有甚稀罕!就是南天門,指一指也開了。”卻請師父出了門,上了馬,八戒挑着擔,沙僧攏着馬,徑投西路而去。行者道:“你們且慢行,等老孫去照顧那兩個童兒睡一個月。”三藏道:“徒弟,不可傷他性命;不然,又一個得財傷人的罪了。”行者道:“我曉得。”行者復進去,來到那童兒睡的房門外。他腰裏有帶的瞌睡蟲兒,原來在東天門與增長天王猜枚耍子贏的。【證道本夾批:此事從前未見,至此補出。】他摸出兩個來,瞞窗眼兒彈將進去,徑奔到那童子臉上,鼾鼾沉睡,再莫想得醒。他纔拽開雲步,趕上唐僧,順大路一直西奔。
這一夜馬不停蹄,衹行到天曉,三藏道:“這個猴頭弄殺我也!你因為嘴,帶纍我一夜無眠!”行者道:“不要衹管埋怨。天色明了,你且在這路旁邊樹林中將就歇歇,養養精神再走。”那長老衹得下馬,倚鬆根權作禪床坐下,沙僧歇了擔子打盹,八戒枕着石睡覺。孫大聖偏有心腸,你看他跳樹扳枝頑耍。四衆歇息不題。
卻說那大仙自元始宮散會,領衆小仙出離兜率,徑下瑤天,墜祥雲,早來到萬壽山五莊觀門首。看時,衹見觀門大開,地上幹淨。大仙道:“清風、明月,卻也中用。常時節,日高三丈,腰也不伸;今日我們不在,他倒肯起早,開門掃地。”衆小仙俱悅。行至殿上,香火全無,人蹤俱寂,那裏有明月、清風!衆仙道:“他兩個想是因我們不在,拐了東西走了。”大仙道:“豈有此理!修仙的人,敢有這般壞心的事!想是昨晚忘卻關門,就去睡了,今早還未醒哩。”衆仙到他房門首看處,真個關着房門,鼾鼾沉睡。這外邊打門亂叫,那裏叫得醒來?衆仙撬開門板,着手扯下床來,也衹是不醒。大仙笑道:“好仙童啊!成仙的人,神滿再不思睡,卻怎麽這般睏倦?莫不是有人做弄了他也?快取水來。”一童急取水半盞遞與大仙。大仙念動咒語,噀一口水,噴在臉上,隨即解了睡魔。
二人方醒,忽睜睛抹抹臉,擡頭觀看,認得是仙師與世同君和仙兄等衆,慌得那清風頓首,明月叩頭道:“師父啊!你的故人,原是‘東來的和尚,——一夥強盜’,十分兇狠!”
大仙笑道:“莫驚恐,慢慢的說來。”清風道:“師父啊,當日別後不久,果有個東土唐僧,一行有四個和尚,連馬五口。弟子不敢違了師命,問及來因,將人參果取了兩個奉上。那長老俗眼愚心,不識我們仙傢的寶貝。他說是三朝未滿的孩童,再三不吃,是弟子各吃了一個。不期他那手下有三個徒弟,有一個姓孫的,名悟空行者,先偷四個果子吃了。是弟子們嚮伊理說,實實的言語了幾句,他卻不容,暗自裏弄了個出神的手段,——苦啊!……”二童子說到此處,止不住腮邊淚落。衆仙道:“那和尚打你來?”明月道:“不曾打,衹是把我們人參樹打倒了。”大仙聞言,更不惱怒,道:“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孫的,也是個太乙散仙,也曾大鬧天宮,神通廣大。既然打倒了寶樹,你可認得那些和尚?”清風道:“都認得。”大仙道:“既認得,都跟我來。衆徒弟們,都收拾下刑具,等我回來打他。”
衆仙領命。大仙與明月、清風縱起祥光,來趕三藏,頃刻間就有千裏之遙。大仙在雲端裏平西觀看,不見唐僧;及轉頭嚮東看時,倒多趕了九百餘裏。【李本旁批:妙。】原來那長老一夜馬不停蹄,衹行了一百二十裏路;大仙的雲頭一縱,趕過了九百餘裏。仙童道:“師父,那路旁樹下坐的是唐僧。”大仙道:“我已見了。你兩個回去安排下繩索,等我自傢拿他。”清風……先回不題。
那大仙按落雲頭,搖身一變,變作個行腳全真。你道他怎生模樣:
穿一領百衲袍,係一條呂公縧。手搖塵尾,漁鼓輕敲。三耳草鞋登腳下,九陽巾子把頭包。飄飄風滿袖,口唱《月兒高》。
徑直來到樹下,對唐僧高叫道:“長老,貧道起手了。”那長老忙忙答禮道:“失瞻!失瞻!”大仙問:“長老是那方來的?為何在途中打坐?”三藏道:“貧僧乃東土大唐差往西天取經者。路過此間,權為一歇。”大仙佯訝道:“長老東來,可曾在荒山經過?”長老道:“不知仙官是何寶山?”大仙道:“萬壽山五莊觀,便是貧道棲止處。”行者聞言,他心中有物的人,忙答道:“不曾!不曾!我們是打上路來的。”【李本旁批:乖猴。】那大仙指定笑道:“我把你這個潑猴!你瞞誰哩?你倒在我觀裏,把我人參果樹打倒,你連夜走在此間,還不招認,遮飾甚麽?不要走!趁早去還我樹來!”那行者聞言,心中惱怒,掣鐵棒不容分說,望大仙劈頭就打。大仙側身躲過,踏祥光,徑到空中。行者也騰雲,急趕上去。大仙在半空現了本相,你看他怎生打扮:
頭戴紫金冠,無憂鶴氅穿。履鞋登足下,絲帶束腰間。體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顔。三須飄頷下,鴉翎疊鬢邊。相迎行者無兵器,止將玉麈手中拈。
那行者沒高沒低的,棍子亂打。大仙把玉麈左遮右擋,奈了他兩三回合,使一個“袖裏乾坤”的手段,在雲端裏,把袍袖迎風輕輕的一展,刷地前來,把四僧連馬一袖子籠住。【證道本夾批:好大袖。】八戒道:“不好了!我們都裝在(糹荅)縺裏了!”行者道:“呆子,不是(糹荅)縺,我們被他籠在衣袖中哩。”八戒道:“這個不打緊,等我一頓釘鈀,築他個窟窿,脫將下去,衹說他不小心,籠不牢,吊的了罷。”那呆子使鈀亂築,那裏築得動?手捻着雖然是個軟的,築起來就比鐵還硬。
那大仙轉祥雲,徑落五莊觀坐下,叫徒弟拿繩來。衆小仙一一伺候。你看他從袖子裏,卻象撮傀儡一般,【證道本夾批:正是猴猻傀儡。】把唐僧拿出,縛在正殿檐柱上;又拿出他三個,每一根柱上,綁了一個;將馬也拿出拴在庭下,與他些草料,行李拋在廊下。又道:“徒弟,這和尚是出傢人,不可用刀槍,不可加鈇鉞,且與我取出皮鞭來,打他一頓,與我人參果出氣!”衆仙即忙取出一條鞭,——不是甚麽牛皮、羊皮、麂皮、犢皮的,原來是竜皮做的七星鞭,着水浸在那裏。令一個有力量的小仙,把鞭執定道:“師父,先打那個?”大仙道:“唐三藏做大不尊,先打他。”
行者聞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頓鞭打壞了啊,卻不是我造的業?”他忍不住,開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樹也是我,怎麽不先打我,打他做甚?”大仙笑道:“這潑猴倒言語膂烈。這等便先打他。”小仙問:“打多少?”大仙道:“照依果數,打三十鞭。”那小仙輪鞭就打。行者恐仙傢法大,睜圓眼矁定,看他打那裏。原來打腿,行者就把腰扭一扭,叫聲“變!”變作兩條熟鐵腿,看他怎麽打。那小仙一下一下的,打了三十,天早嚮午了。大仙又吩咐道:“還該打三藏訓教不嚴,縱放頑徒撒潑。”那仙又輪鞭來打,行者道:“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時,我師父不知,他在殿上與你二童講話,是我兄弟們做的勾當。縱是有教訓不嚴之罪,我為弟子的,也當替打,再打我罷。”大仙笑道:“這潑猴,雖是狡猾姦頑,卻倒也有些孝意。既這等,還打他罷。”小仙又打了三十。行者低頭看看,兩衹腿似明鏡一般,通打亮了,更不知些疼癢。此時天色將晚,大仙道:“且把鞭子浸在水裏,待明朝再拷打他。”小仙且收鞭去浸,各各歸房。晚齋已畢,盡皆安寢不題。
那長老淚眼雙垂,怨他三個徒弟道:“你等闖出禍來,卻帶纍我在此受罪,這是怎的起?”行者道:“且休報怨,打便先打我,你又不曾吃打,倒轉嗟呀怎的?”唐僧道:“雖然不曾打,卻也綁得身上疼哩。”沙僧道:“師父,還有陪綁的在這裏哩。”行者道:“都莫要嚷,再停會兒走路。”八戒道:“哥哥又弄虛頭了。這裏麻繩噴水,緊緊的綁着,還比關在殿上被你使解鎖法搠開門走哩!”行者道:“不是誇口說,那怕他三股的麻繩噴上了水,——就是碗粗的棕纜,也衹好當秋風!”正話處,早已萬籟無聲,正是天街人靜。好行者,把身子小一小,脫下索來道:“師父去啞!”沙僧慌了道:“哥哥,也救我們一救!”行者道:“悄言!悄言!”他卻解了三藏,放下八戒、沙僧,整束了褊衫,扣背了馬匹,廊下拿了行李,一齊出了觀門。又教八戒:“你去把那崖邊柳樹伐四顆來。”八戒道:“要他怎的?”行者道:“有用處,快快取來!”
那呆子有些夯力,走了去,一嘴一顆,就拱了四顆,一抱抱來。行者將枝梢折了,教兄弟二人復進去,將原繩照舊綁在柱上。那大聖念動咒語,咬破舌尖,將血噴在樹上,叫“變!”一根變作長老,一根變作自身,那兩根變作沙僧、八戒;都變得容貌一般,相貌皆同,問他也就說話,叫名也就答應。【證道本夾批:柳能變人,奇矣,能言不更奇乎?】他兩個卻纔放開步,趕上師父。這一夜依舊馬不停蹄,躲離了五莊觀。
衹走到天明,那長老在馬上搖樁打盹。行者見了,叫道:“師父不濟!出傢人怎的這般辛苦?我老孫千夜不眠,也不曉得睏倦。且下馬來,莫教走路的人,看見笑你。權在山坡下藏風聚氣處,歇歇再走。”
不說他師徒在路暫住。且說那大仙,天明起來,吃了早齋,出在殿上。教拿鞭來:“今日卻該打唐三藏了。”那小仙輪着鞭,望唐僧道:“打你哩。”那柳樹也應道:“打麽。”乒乓打了三十。輪過鞭來,對八戒道:“打你哩。”那柳樹也應道:“打麽。”及打沙僧,也應道“打麽。”及打到行者,那行者在路,偶然打個寒噤道:“不好了!”三藏問道:“怎麽說?”行者道:“我將四顆柳樹變作我師徒四衆,我衹說他昨日打了我兩頓,今日想不打了。卻又打我的化身,所以我真身打噤,收了法罷。”那行者慌忙念咒收法。
你看那些道童害怕,丟了皮鞭,報道:“師父啊,為頭打的是大唐和尚,這一會打的都是柳樹之根!”大仙聞言,呵呵冷笑,誇不盡道:“孫行者,真是一個好猴王!曾聞他大鬧天宮,布地網天羅,拿他不住,果有此理。——你走了便也罷,卻怎麽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决莫饒他,趕去來!”那大仙說聲趕,縱起雲頭,往西一望,衹見那和尚挑包策馬,正然走路。大仙低下云頭,叫聲:“孫行者!往那裏走!還我人參樹來!”八戒聽見道:“罷了!對頭又來了!”行者道:“師父,且把善字兒包起,讓我們使些兇惡,一發結果了他,脫身去罷。”唐僧聞言,戰戰兢兢,未曾答應。沙僧掣寶杖,八戒舉釘鈀,大聖使鐵棒,一齊上前,把大仙圍住在空中,亂打亂築。這場惡鬥,有詩為證,詩曰:
悟空不識鎮元仙,與世同君妙更玄。
三件神兵施猛烈,一根麈尾自飄然。
左遮右擋隨來往,後架前迎任轉旋。
夜去朝來難脫體,淹留何日到西天!
他兄弟三衆,各舉神兵,一齊攻打,那大仙衹把蠅帚兒演架。那裏有半個時辰,他將袍袖一展,依然將四僧一馬並行李,一袖籠去。返雲頭,又到觀裏。衆仙接着,仙師坐於殿上。卻又在袖兒裏一個個搬出,將唐僧綁在階下矮槐樹上;八戒、沙僧各綁在兩邊樹上。將行者捆倒,行者道:“想是調問哩。”不一時,捆綁停當,教把長頭布取十匹來。行者笑道:“八戒!這先生好意思,拿出布來與我們做中袖哩!——減省些兒,做個一口中罷了。”【李本旁批:趣。】那小仙將傢機布搬將出來。大仙道:“把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都使布裹了!”衆仙一齊上前裹了。行者笑道:“好!好!好!夾活兒就大殮了!”須臾,纏裹已畢,又教拿出漆來。衆仙即忙取了些自收自曬的生熟漆,把他三個布裹的漆漆了,渾身俱裹漆,上留着頭臉在外。八戒道:“先生,上頭倒不打緊,衹是下面還留孔兒,我們好出恭。”【李本旁批:頑皮。】那大仙又教把大鍋擡出來。行者笑道:“八戒,造化!擡出鍋來,想是煮飯我們吃哩。”八戒道:“也罷了,讓我們吃些飯兒,做個飽死的鬼也好看。”衆仙果擡出一口大鍋支在階下。大仙叫架起幹柴,發起烈火,教:“把清油拗上一鍋,燒得滾了,將孫行者下油鍋紮他一紮,與我人參樹報仇!”
行者聞言暗喜道:“正可老孫之意。這一嚮不曾洗澡,有些兒皮膚燥癢,好歹蕩蕩,足感盛情。”頃刻間,那油鍋將滾。大聖卻又留心:恐他仙法難參,油鍋裏難做手腳,急回頭四顧,衹見那臺下東邊是一座日規臺,西邊是一個石獅子。行者將身一縱,滾到西邊,咬破舌尖,把石獅子噴了一口,叫聲“變!”變作他本身模樣,也這般捆作一團;他卻出了元神,起在雲端裏,低頭看着道士。【李本旁批:猴。】
衹見那小仙報道:“師父,油鍋滾透了。”大仙教“把孫行者擡下去!”四個仙童擡不動,八個來,也擡不動,又加四個,也擡不動。衆仙道:“這猴子戀土難移,小自小,倒也結實。”卻教二十個小仙,扛將起來,往鍋裏一摜,烹的響了一聲,濺起些滾油點子,把那小道士們臉上燙了幾個燎漿大泡!衹聽得燒火的小童喊道:“鍋漏了!鍋漏了!”說不了,油漏得罄盡,鍋底打破。原來是一個石獅子放在裏面。【證道本夾批:大仙以四衆為傀儡,行者卻以衆仙為傀儡。】
大仙大怒道:“這個潑猴,着然無禮!教他當面做了手腳!你走了便罷,怎麽又搗了我的竈?這潑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摶砂弄汞,捉影捕風。——罷!罷!罷!饒他去罷。且將唐三藏解下,另換新鍋,把他紮一紮,與人參樹報報仇罷。”那小仙真個動手,拆解布漆。
行者在半空裏聽得明白,他想着:“師父不濟:他若到了油鍋裏,一滾就死,二滾就焦,到三五滾,他就弄做個稀爛的和尚了!我還去救他一救。”好大聖,按落雲頭,上前叉手道:“莫要拆壞了布漆,我來下油鍋了。”那大仙驚駡道:“你這猢猴!怎麽弄手段搗了我的竈?”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該倒竈,幹我甚事?我纔自也要領你些油湯油水之愛,但衹是大小便急了,若在鍋裏開風,恐怕污了你的熟油,不好調菜吃;如今大小便通幹淨了,纔好下鍋。不要紮我師父,還來紮我。”那大仙聞言,呵呵冷笑,走出殿來,一把扯住。
畢竟不知有何話說,端的怎麽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悟元子曰:上回言金丹係先天靈根凝結而成,得之真者,即可竊陰陽,奪造化,長生不死。乃無知之徒,或着於頑空小乘,或流於禦女閨丹,或疑為爐火燒煉,不但無裨於性命,而且有害於根本。欲望成仙,不亦難乎?故仙翁於此回力批其妄,使人於真金處還其元,於五行中復其本也。
篇首行者吃昧心,八戒嚷偏手,二童毀駡,是駡其昧心迷本,不知金丹妙用之輩也。天下修行人,不知訪求明師,予聖自雄,妄猜私議,不着於空,便執於象。着空者,或疑修道必須心中空空洞洞,一無所有而後可。殊不知一味於空,靈根有昧,已傷生生之本。如大聖拔腦後毫毛,變假行者陪着悟能、悟淨,用“絶後計”,推倒神樹者何異?“尋果子,那裏得有半個。”是僅悟其空而能淨,空空一悟,有何結果乎?噫!靈根本自空不空,造化五行盡在中。無限迷徒學寂滅,損傷仙種路難通。其曰:“葉落椏開根出土,道人斷絶草還丹。”豈虛語哉?
金丹之道,一陰一陽之道也。陰陽合體,和氣熏蒸,靈根常存,是大傢合火而為好;今但悟空而無實行,孤陰寡陽,陰陽相隔,生機全息,仙種斷絶,是大傢散火而不好。其曰:“好!好!好!大傢散火。”火散丹漏,好在何處?詩云:“三藏西臨萬壽山,悟空斷送草還丹。椏開葉落仙根露,明月清風心膽寒。”此專在空處而斷送還丹,清風明月能不倒在塵埃乎?真乃可畏可怕。更有一等無知之輩,閉目靜坐,入圜觀空,屏去人事,隔絶往來,衹知一己之陰,不知他傢之陽,俱係推倒仙樹之流,猶欲妄想成真,焉有是理?故曰:“若能夠到得西方參佛面,衹除是轉背搖車再托生。”駡之的當,真堪絶倒。
“八戒問起舊話兒來由,行者說是觀音菩薩賜的《緊箍兒咒》”是乃覺察自悟,知的一己之陰不是道,已足解頑空之鎖矣。然既脫頑空之鎖,而不知不空之果,欲望西天見佛,猶如黑夜逃走不辨道路,終是在睡夢中作事。清風、明月鼾鼾沉睡,木亦宜乎?何以瞌睡蟲是與東天門增長天王,豬枚耍子贏的?蓋言未識真寶,妄作妄為,是猜枚耍子,瞌睡未醒,所走盡是回東之路,而非上西之路也。
“大仙自元始散會,回到觀中,殿上香火全無,人蹤俱寂。”壞卻靈根,徒落一空,純陰無陽,香火人蹤何在?“念動咒語,噀一口水,解了睡魔,二人方醒,將上項事細說了一遍,止不住傷心淚落。”一切頑空之輩,不得真師口訣,昧卻先天一氣之妙旨,昏沉一生,終無解脫之時。若一經點破,如夢方覺,回思上項之事,能不傷心淚落,而知為人所弄乎?
“大仙趕上三藏,變作個行腳全真。”此變妙哉!前推倒仙樹,是徒悟一空而不知實行;今變作行腳全真,是以實行而全其真悟。悟所以為行,行所以成悟,纔是袖裏乾坤的手段,提攜傀儡的機關,乃培植靈根之大法門、大手段。“捉僧回觀,每一個綁在一根柱上。”示其人人有個靈根,當下可以返本,當下可以還元,而不得以頑空寂滅之學,誤認人根而昧卻仙根也。“叫徒弟取出皮鞭來,打一頓與人參果出氣。”打之正所以不使着空耳,不打別處,而獨打腿,打其腳根不實,懸空妄想也。以上批頑空之害靈根也。
行者解放三衆,伐四顆柳樹,變作四人相貌,仍舊黑夜逃走。既解一己之孤陰,又疑外邊之采取,是欲藉花柳之姿,以為避死之具,妄作妄為,仍是夜裏生涯,何益於事?故“大仙呵呵冷笑道:‘你走了也罷,卻怎麽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噫!天下在婦女身邊用心機,血肉團上作活計者,盡是冒名頂替,昧卻惺惺使糊塗。“大仙趕上,提回四衆,使布裹了。行者笑道:‘好!好!好!夾活兒就大殮了。’又叫:‘渾身裹漆,衹留頭臉在外,燒着油鍋。將行者炸一炸,與我人參果報仇。行者道:‘好歹蕩蕩.足感盛情。”’此等閑言冷語,大有趣味。蓋采取之徒,靈根已壞,尚欲妄想成仙,不知早是夾活就殮。似此如黑似漆的邪徒,空具面目,而不知認取真宣,安得遇着鎮元大仙一概捉來,盡炸油鍋內,好歹蕩蕩,為金丹大道出一口氣,足感盛情矣?此批采戰之壞靈根也。
“大聖把石獅子變作本身模樣,真身跳在空中。”是離采戰而又入爐火也。“石獅”者,五金八石爐火之師,爐火門戶,雖種種不一,俱是藉燒煉之術,哄騙人財。當“往鍋裏一摜,‘砰’的響了一聲”之時,已去其真而入其假。此等作為,衹圖攝盜他人脂膏,而不知靈根已壞,有傷本失面目。“‘鍋漏了!鍋漏了!’說不了,油漏得罄盡。”盜去真物,鍋內一無所有,非鍋漏而何?“鍋底打破,原來是一個石獅子。”世之愚人,聽信燒煉假術,耗費資財,不到傾傢敗産、囊空底盡之時,不知為邪師所誤。曰:“被他當面做了手腳。”曰:“怎麽搞了我的竈?”曰:“拿住他也是摶砂弄汞、捉影捕風。”又曰:“你怎麽弄手段搗了我的竈?”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該倒竈,幹我甚事。”描寫愚人被哄的一番口吻,如聞其聲。然被邪師所哄者,皆由自己不明,因而邪風得入,與人何涉?行者道:“我纔自己要領些油湯油水之愛,但衹是大小便急了,若在你鍋裏開風,恐怕污了你的熟油,不好調菜吃。”此言駡盡世間信爐火而妄想服丹者,衹可服大小便已耳,其他何望?
以上歷歷說來,諸多旁門盡是壞卻靈根,而不知培植靈很,屢題與人參果報仇可曉然矣。提綱所謂“鎮元他趕捉取經增”考,即捉此壞靈根之迷徒;“孫行者大鬧五莊觀”者,即邪行大鬧,衹知壞靈根,而不知生靈根之迷徒。噫!“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要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
詩曰:
人人妄想服金丹,弄盡旁門枉作難。
拋去珍珠尋土塊,俱將原本並根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
|
|
序 | 西遊原旨讀法、新說西遊記總批 | 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 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 | 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 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註齊天意未寧 | 第五回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 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 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 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 清本第九回 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 | 明本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麯 老竜王拙計犯天條 | 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 第十一回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 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象化金蟬 |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 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繮 | 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 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 | 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 第二十回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 第二十一回護法設莊留大聖須彌靈吉定風魔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