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集:曙光集   》 CCTV的訪問(6)      楊振寧 Chen Ning Yang    翁帆 Weng Fan

  王志:《易經》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個代表作之一?
  楊振寧:是。
  王志:那麽楊先生對《易經》開炮?
  楊振寧:不不,對不起,這句話有點原則性的錯誤,因為我那個文章是叫做《易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你如果看我整個那篇文章,80%是講這個影響非常之大,而且是正面的。衹有20%是講它有負面的影響。那篇文章變得非常有名,尤其在網上變得非常有名是為什麽呢?因為有些人專看那20%,不看整個的文章。認為這是大逆不道。
  王志:這個演講是你長期研究的一個必然的一個結果呢,還是說我確實有一個靈感的顯現、我有衝動?
  楊振寧:已經有幾十年了。為什麽中國有這麽多聰明的人,有過很大的過去的科技的貢獻,為什麽沒有在中國萌芽出來近代科學?這個是討論很多了。我在這方面去看了一些書,去想了一下子,我看出一個別人從前不大註意的道理,就是說是沒有推演法。從《易經》開始就已經沒有推演法了,還不止沒有推演法,它那個方法是跟推演法相反的。所以這使得中國有個框架,這個框架就是思維的方法,就是歸納法的方法,認為這是唯一的思維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要說我有什麽革命性見解呢?就是我指出來,說這是一個致命傷。那麽這是他們不喜歡的。
  王志:但是楊先生您自己也說過,您說您就是中西文化衝突結合的一個産物。
  楊振寧:西方對於學術的精神,有一點跟中國不一樣的地方:中國太尊師重道。就是前人講過的話,孔子講的話、孟子講的話,這個不能評論的,這個絶對是對的。老師講的話絶對是對的,你不能評論的。這個現在太根深蒂固了。
  (旁白:2004年11月初,就在一些人批評他對中華傳統文化大逆不道的時候,楊振寧獲得了在華永久居留證。就像他在1971年是第一個回國訪問的華裔知名學者一樣,他也是首批獲得在華永久居留證的外籍人士之一。)
  王志:去年楊先生拿到了第一批緑卡中間的一張。
  楊振寧:是。
  王志:為什麽拿這張緑卡呢?您跟所有的領導、跟幾任的領導人都是朋友,在我們看來您用不着拿這張卡,但是您有發自內心的喜歡的真情的流露。
  楊振寧:因為我本來就已經有5年的多次往返的簽證,所以這個緑卡對於我的作用並不那麽大,不過它有一個很重要的象徵性的意義,我相信以後用這個緑卡的方法,中國可以吸引很多很多的優秀的人才來。我覺得這是一個明智的舉動。
  王志:您想用您的行動,來表明您對中國開放的這種支持?
  楊振寧:這不是我的目的,不過可能是一個後果。假如我1945年離開的中國是舊中國的話,假如我1971年回來所看見的是新中國的話,那麽到了21世紀,這個中國是一個新的新中國。在這個情形之下,我回來的心情是一個我要加入一個欣欣嚮榮、正在崛起而有非常好的前途的一個大的事業,我希望能夠在這個大事業裏頭,做一些我自己所能做的小貢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出版(1)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出版(2)
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前言翁帆:楊振寧文選《曙光集》編前言(圖)
翁帆:楊振寧文選《曙光集》編後言鄧稼先(1)(圖)
鄧稼先(2)鄧稼先(3)
鄧稼先(4)父親和我(1)
父親和我(2)(圖)父親和我(3)(圖)
父親和我(4)(圖)父親和我(5)(圖)
父親和我(6)(圖)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1)
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2)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3)
歸根反思(1)歸根反思(2)
歸根反思(3)歸根反思(4)
CCTV的訪問(1)(圖)CCTV的訪問(2)(圖)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