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志 》 追憶繁華京城過往煙雲:圖說北京三千年 》
明朝皇后是怎樣選定的
葛忠雨 Ge Zhongyu
在中國古代,皇帝為天下至尊,富有四海,為了把這江山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所有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為了確保皇帝有子嗣,中國古代的皇帝都廣納嬪妃。周代的制度是:“天子後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禦。”在明代,皇后以下則有皇貴妃、貴妃、九嬪、才人、婕妤、美人、昭容、選侍、淑女等。其中淑女為最末等,初選入宮即為淑女。俗話說:“後宮佳麗三千。”如果僅僅計算皇帝的妻妾們,當然沒有這麽多,但如果加上可以隨時為皇帝所驅使的宮女們,這個數目就遠遠不止三千了。據記載,明朝末年,內廷宮女多達9000人。這些宮女大多數可能一輩子也沒見過和自己近在咫尺的皇帝,他們衹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雜役,直至老死宮中。
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幹政的教訓,嚴格控製後族的勢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為小傢碧玉,來自民間。據《明史·後妃傳》記載,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後妃的“傢法”。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傢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傢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後族爵位雖高,卻基本沒有實權。朱元璋還在宮內挂了一塊紅牌,上面鎸刻着警戒妃嬪不能亂政的話。而明代歷代的皇帝也一嚮對此嚴加防範。
那麽,明朝是怎樣確定這些妃嬪的“最高領導人”——皇后呢?
明代選後妃的制度十分規範,逐級加以篩選淘汰。第一步是“海選”。每當皇帝到了大婚年齡時,皇宮都會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年齡在十三到十六歲之間的少女,從中選出5000名由皇傢支付路費,由父母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京城進行第二輪選拔。第二輪選拔時,宦官們選擇一個較大場地,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後,把那些過於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這一輪大概會淘汰五分之一。在初選的第二天進行第三輪選拔,宦官們采用第一天的列隊方式,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髮、皮膚以及音色、儀態,衹要有一項不合規定,便被淘汰。這一輪又會淘汰剩餘人數的一半。剩餘的大約2000人會進行第四輪的精選。這一輪,太監們不僅會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還會考察少女的步姿與風韻。這一步又會淘汰1000名少女。最終留下的1000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選拔。而太監們的使命也至此畫上了句號。
過了這四關的女子大概衹有1000名,都成為了宮女,但是能否成為後妃,還要進一步的觀察。入宮後,宮中宮娥們將那些宮女分別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察其貞潔”,身上不能有一絲疤痕,肌膚必須細膩光澤,這樣,從這1000人中再選出300人為宮女頭目。第五關是由皇帝派遣的宦官詳細觀察這300名留宮的美女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性格是否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據此,再篩掉250人,剩下的50人便自動晉級為嬪妃。倒數第二輪是“選三”,就是由皇太後或太妃從50人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最後由皇帝欽定一名皇后。一般“選三”後陪選的兩名美女,都會被封為貴妃,但也有被賜予金銀幣退回傢的。如明光宗當太子時選太子妃,劉氏與郭氏姐妹進入最後一輪角逐,郭氏老大被選為太子妃,其妹與劉大姑落選,賜給金幣後返回傢中。據載,這位劉氏自感身價百倍,回故裏後不願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輩子老處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黃山書社 |
|
|
繁華有因:“漂”來的北京 | 虎踞竜盤:棋盤結構的北京城 | 缺憾之惑:北京古城墻缺個角 | 中軸傾斜:京城中軸綫之謎 | 皇傢寺院: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 | 古城的“雙竜”佈局 | 中南海的歷史滄桑 | 北海九竜壁的傳說 | 什剎海的由來之謎 | 正陽門箭樓千斤閘探秘 | 天安門城樓設計者之謎 | 前門大柵欄之謎 | 太廟被李自成燒毀了嗎 | 社稷壇的五色土 | 景山坐像之謎 | 北京城的“後門” | 故宮又稱紫禁城之謎 | 宮門:解讀故宮之謎的鑰匙 | 揭秘皇城三大殿 | 故宮房間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 | 故宮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 東華門門釘也有謎團 | 元代皇帝為何沒有陵墓 | 神秘的明代皇帝葬儀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