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写在时空缝隙里的感悟:人在时空之间 》
第28节: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1)
葛剑雄 Ge Jianxiong
但创新的难度也可想而知,例如这部“正史”究竟应该用文言还是白话,就是一种两难选择。在被引用的原始文献和史料几乎都是以文言写成的情况下,中间夹着一些白话叙述实在有些不伦不类,看起来也很别扭。而且如果完全采用白话,总字数会更加庞大。不过,如果真要用文言文撰写,现有的清史研究者中,恐怕绝大多数人都适应不了。另外,涉及到一些由外国传入、中国原来没有相应文言词汇的事物时,一律要使用文言,又会显得很滑稽。
清末去今未远,一些名人之后还有很大的影响,如何保证新修清史不受到他们的干扰,并且不受到政治权力、地方势力、利益集团的干预,尽可能做到客观真实,也会有不少难题。
6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念,例如对同一个人的同一件事,不同观念、立尝信仰、感情或利害关系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无论如何,大家评价的事实基础应该是一致的。不能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就对历史事实进行隐瞒、虚构、夸大、歪曲、篡改。更不能在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仅仅凭概念、猜测、推理来评价历史人物,或者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人。
姑举一例: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沛郡相县人唐赐酒后腹痛病危,并吐出十几条虫,他临终时嘱咐妻儿,在他死后一定要剖腹检查,看腹中究竟有什么。他死后,妻子张氏与儿子将他腹部剖开,发现里面的器官都已糜烂。此事传出后,有的官员认为张氏与儿子灭绝人伦,大逆不道,应处极刑;也有的官员认为他们是遵照丈夫与父亲的遗嘱行事,而且并非出于恶意,应该无罪;但最终两人还是被杀。用今天的眼光看,唐赐的态度是科学的,他不甘心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去,死了也要查个究竟。张氏与他儿子敢于按照他的遗嘱,对亲人的尸体进行解剖,在一千多年前也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医史研究者将他们称之为中国解剖史的先驱,给予高度评价。应该说,从此事发生到今天,无论是当时哪位官员,还是今天的研究者,对事实的真相并无异议,只是在同一时代就有不同的评价,不同时代更有不同评价。
另一个例子是所谓“张献忠屠蜀”。要评价张献忠当然首先应该查清事实,张献忠究竟有没有在四川杀人,杀了多少,是不是将四川人都杀光了。对张献忠评价的另一背景,涉及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评价。以往将张当作造反的盗贼,解放后肯定张为农民起义领袖。但不能因为有了后一个评价就不许讨论前一个问题,更不能因此就轻易肯定张没有杀人。经过研究,多数人肯定张的确杀人较多,而且包括无辜民众,但并没有将四川人杀光,而且明朝、清朝方面也在四川杀人,所以清初四川人口锐减不能完全归咎于张献忠。如果肯定这一事实,对此事及张献忠的全部评价还是可以有不同意见:或认为张杀人与盗匪无异,罪不可恕;或以为张杀人总不对,即使是正义的起义;或以为杀人是不得已,不如此不足以取胜;或以为张杀得对,杀得好,杀得还不够。但如果因为要充分肯定张献忠,拔高农民起义,就不许讨论张是否杀过人,甚至因此就全盘否定历史事实,或者先给别人扣上立场反动的帽子,那就不是历史研究了。
那么有没有客观的历史事实呢?当然有。否则历史研究的根据是什么?任何人、任何历史事实都是过去曾经存在的客观事实。无论后人如何复原,如何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本身是无法改变的。
历史学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的复原出现差别,无非出于两种可能,一是该人该事留下的信息太少,或者自相矛盾,或者有重大遗漏,或者对同样的记载作出了不同的推理或判断;一是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对有关的史料作了随心所欲的解释,或者故意不承认其中一部分事实。前者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太多,或者因时间和空间距离太远以至我们毫无判断的把握时,往往无法在两种或多种可能性中作出决断,尽管自己认为有一定理由却无法说服别人,或者虽然不同意对方的意见却找不到予以否定的充分依据。这种现象是完全正常的,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就应留有余地,因为谁也不能作出确定无疑的结论。后者却是不正常的,也是严肃的历史学者所不能容忍的态度。因为这样做,实际已与伪造、造谣、撒谎无异,无论他们的目的多么正当,都是不可取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中国的形成(1) | 第2节:中国的形成(2) | 第3节:中国的形成(3) | 第4节:从天下到世界(1) | 第5节:从天下到世界(2) | 第6节:从天下到世界(3) | 第7节:从天下到世界(4) | 第8节:中国与世界(1) | 第9节:中国与世界(2) | 第10节:秦朝的疆域 西汉的疆域 | 第11节:“中兴”和动荡:东汉的疆界变迁 | 第12节:舟车万里同:唐前期疆域图 | 第13节:四海混一远逾汉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 第14节: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统一:清朝的疆域 | 第15节:唐朝的长安和洛阳 | 第16节:大汗之城中国首都:大都 | 第17节:尊重历史,立足现实(1) | 第18节:尊重历史,立足现实(2) | 第19节:尊重历史,立足现实(3) | 第20节: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叙述应该严格按照历史事实 | 第21节:古地图何以绝迹 地图是谁用的 | 第22节: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来自外国的制图知识 | 第23节:得天下与治天下 | 第24节:杯酒释兵权之后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