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思考 》 天命所歸是大國 》
第28節:28
王小東 Wang Xiaodong
西方人的“中國崛起論”是有數據為基礎的。根據美國國會所屬的一個機構今年的報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不僅僅超過了日本,而且已經相當於日本的兩倍。對於這個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法,中國的專傢們提出了諸多的批評,看來確實是誇大了中國的經濟規模;但從另一方面看,按照匯率計算的中國GDP低估了中國的經濟規模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另一個更為形象的數據就是《紐約時報》的報道,上海的摩天大樓數量已經是紐約的兩倍。
至於中國人自己提“和平崛起”,則是遲至本世紀的事情了,而提出“和平崛起論”的一個重要動機,也是為了應對西方國傢的“中國威脅論”。在這之後,又有鳳凰衛視發起的關於大國國民的討論,把大國國民應該做的事情僅僅定義到禮貌、風度等一些瑣細的問題上。所以說,在中國崛起這個話題上,中國人自己的調子是低到不能再低。
中國人自己的低調,一方面固然有避免別人的“中國威脅論”,恪守30年來一貫的韜光養晦策略,以求少受幹擾,悶聲發展經濟的意圖在裏面;另一方面,則有我們自己真實的憂患意識在裏面。前面曾經提到,來自中國思想界不同方面的對於《大國崛起》的批評意見是對立的,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是批評者們普遍認為中國自身存在着諸多的問題,現在根本不是談什麽“崛起”的時候,而是要多想想怎麽才能避免發生危機。
一位國際關係領域的學者在評論中國人自身與外國人對於中國的國際地位的認知差距時說道:西方人將當代中國看得很大很強,而中國人將自己看得很弱很窮;這種認知差距,很難說誰對誰錯;也許我們是正確的,他們是錯的,他們有別的、如政治的動機在裏頭,或者他們的數據是錯誤的,但是客觀事實是人傢就是這麽看了。更進一步說,這個現實對於我們是有要求的,有擠壓的:無論我們如何韜光養晦,發達國傢都是一方面警覺地盯着我們的發展,時不時還有可能製造一點障礙,另一方面要求我們盡更多的國際義務;而發展中國傢則一方面要求我們給他們更多的援助,另一方面還指望我們能夠平衡一下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在這樣一種外部國際環境的擠壓之下,我們恐怕不得不稍微有被別人擠出來的一點大國意識、大國視野。我們說中國人理應有大國的視野,其實中國人也是不得不有大國的視野,被迫得有大國的視野。
三、如果歷史將大國的擔子放在中國的肩頭,則無論是挑戰還是機遇,我
們都必須擔起來
如前所述,歷史上有些國傢的崛起讓人們感到很突然:它們在臨崛起之前並沒有太多崛起的跡象,卻一下子就崛起了,如歐洲的一些小國,特別是亞洲的蒙古。有些國傢則是具有明顯的“冠軍相”的,如美國,它在立國之始就有相當好的資源稟賦,再加上長時間的積纍,早就是一個超級大國的架子。那麽,我們中國的資源稟賦又如何呢?筆者認為,中國的資源稟賦和美國類似,也是一個大國之中的大國的架子。人們也許會說,我們的人口比美國多得多,所以我們的負擔比美國重得多。講到人口,由於過去所遭受的艱難,我們中國人已經習慣了把它作為一個負面因素:資源和財富被人口多攤薄了,匱乏和矛盾被人口多堆厚了。然而,衹有在外部封鎖或自我封閉的情況下,人口多才必然會把資源攤薄,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貿易等形式走出去,則人口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資源。除了國土和人口之外,我們還有文化。筆者絶對無意認同於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不僅如此,筆者對於自己的文化也有諸多的批評,對於其他文化的長處也絶非視而不見。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固然可以大發牢騷,對於養育我們的文化撒撒嬌,但在考慮國傢大事時卻必須持平而論,既不應過分誇大自己的文化的好處,也不應妄自菲薄,衹圖一種自虐的快感。平心而論,中國文化中的工作倫理和學習倫理無疑是排在世界各大文明前列的,而誠信、負責的倫理現在雖算不上太好,但中遊還是算得上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1 | 第2節:2 | 第3節:3 | 第4節:4 | 第5節:5 | 第6節:6 | 第7節:7 | 第8節:8 | | 第9節:9 | 第10節:10 | 第11節:11 | 第12節:12 | 第13節:13 | 第14節:14 | 第15節:15 | 第16節:16 | | 第17節:17 | 第18節:18 | 第19節:19 | 第20節:20 | 第21節:21 | 第22節:22 | 第23節:23 | 第24節: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