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 第28节:民族的性格(4)      林语堂 Lin Yutang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三 粘指民族
  染指、中饱、分羹、私肥,还是中国民族亘古以来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小卒文武老幼男女贤愚共同擅长的技术。根据这技术之普遍性及易学性,我们几乎可以主观的演绎的断定这染指性已是中国人之第二天性了。最近普斯基大学生物学教授摩尔君发明,中国人巴掌上分泌出来一种微有酸味之粘性液质,分泌管之后有脑系膜直通第五脊椎与眼系脑筋联络。凡眼帘射到金银铜时,即引起自然反应作用,分泌额外加多,钱到手时尤甚。此时所发出之泌液特富粘性,特别见于拇指与食指之末,而巴掌正中的一生蒂米突见方亦然。因此银钱到手,必有一部分胶泥手上,十元过手,必泥一元,乃无可如何之事。故中国人向来认为钱不沾手,违反天性,"粪夫挑粪,亦必醮一醮。"此粘指性,科学名词名为Agglutindigitalism。最近赈灾委员(记不清姓名,但必是慈善家,又必是仁义之徒),以侵水灾款而被老蒋枪毙,即粘指性下之冤魂。又本日(一月五日)《福尔摩斯》载《东北捐款七百万元查无着落》一文,令人想到"若不染指,非中国人"八个大字。因此我们梦想中国自杀团计划也不能实行了。原来中国人很可以自杀,大规模的相约投入东海,以免身受亡国之痛。但自杀团亦必举出几位委员,办理该团旅行购票事项。然而自杀委员如果是中国人,定必大做其中饱、克扣、私肥、分羹的玩意起来,因此自杀委员之旅费亦无着落,并自杀亦不得。呜呼,神明帝胄!
  四 中庸之道
  普通感性之宗教或信仰,或情理的精神,是孔教人文主义之一部分或一分段。就是这种情理精神产生了中庸之道,它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关于情理精神前面曾经论及,它是与逻辑或论理相对立的。情理精神既大部分为直觉的,故实际上等于英文中的"常识",从这种精神的显示,即任何信条,凡欲提供于中国人的面前,倘只在逻辑上合格,还是不够的,它必须"符合于人类的天性",这是极为重要的概念。
  中国经典学派的目的,在培育讲情理的人,这是教育的范型。一个读书人,旁的可以不管,第一先要成为讲情理的人,他的特征常为他的常识之丰富,他的爱好谦逊与节约,并厌恶抽象学理与极端逻辑的理论。常识为普通人民人人所有的,而哲学家反有丧失此等常识的危险,因而易致沉溺于过度学理之患。一个讲情理的人或读书人要避免一切过度的学理与行为,举一个例子:历史家福劳第(Froude)说:"亨利八世之与加塞琳离婚,完全出于政治的原因"。而从另一方面的观点,则克莱顿主教宣称:"这件事故完全出于兽欲"。若令以常情的态度来评判,则认为两种原因各居其半,这种的见解其实是较为切近于真情。在西方,某种科学家常沉迷于遗传的理想,另一种则着魔于环境的意识,而每个人都固执地以其鸿博的学问与兴奋的戆性竭力证明自己所持之学理为正确。东方人则可以不费十分心力,下一个模棱两可的判断。是以中国式的判断,可以立一个万应的公式:即"A是对的,B亦未尝错"。
  这样自慰自足的态度,有时可以挑怒一个讲逻辑的人,要问一问到底是怎样?讲情理的人常能保持平衡,而讲逻辑的人则丧失了平衡。倘有人谓中国绘画家可以像毕加索(Picasso)采取完全逻辑的观察,把一切绘画的对象简化到单纯的几何形体,圆锥、平面、角、线条来构图,而把逻辑的学理运入绘画,这样的理想在中国显然是不会实现的。吾们有一种先天的脾气,不信任一切辩论,若为太完全的;又不信任一切学理,若是太逻辑的。对付此等学理上的逻辑怪想,"常情"是最好最有效的消毒剂。罗素曾经很正确地指出:"在艺术上,中国人竭力求精细;在生活上,中国人竭力求合情理。"
  崇拜此常情之结果,乃为思想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学理,道德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行为。此种态度之天然趋势,为产生"中庸之道"。它的意思实在相同于希腊的"不欲过分"的思想,中文意思适相同于moderation的字为"中和",它的意义是"不过分而和谐";相同于restraint的字为"节"字,意义是"克制至适宜之程度"。《尚书》为中国记载政治公文最早之史籍,内载当尧禅位之时,劝告其继承者舜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孟子赞美汤说:"汤执中,立贤无方。"《中庸》上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他的意义是谓他必须听取相反的两端议论,而给双方同样打一个对折的折扣。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轨范。中庸即为本质上合乎人情的"常轨",古代学者遵奉中庸之道,自诩已发现一切哲学的最基本之真理,故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第2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第3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3)
第4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4)第5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5)第6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6)
第7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7)第8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8)第9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9)
第10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0)第11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1)第12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2)
第13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3)第14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4)第15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5)
第16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6)第17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7)第18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8)
第19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9)第20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0)第21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1)
第22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2)第23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3)第24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24)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