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北京地理之民间绝艺   》 感受老手工艺品方寸中的温暖(2)      佚名 Yi Ming

  问:在家居装饰风格日益新潮的今天,传统的京式风格地毯是否过时?
  答:我想不会,对于有鉴赏力的高收入阶层而言,博古纹、吉祥纹以及花鸟、园林等风格的京式手工地毯仍然很有吸引力,而且还带有一定收藏价值。
  问:保护这项老手艺,当务之急是什么?
  答:图案的创新。1995年之前,北京还有专门的地毯研究所负责图案纹样的设计和研究,当时的创新品种很多,民族式、锦纹式风格都是研究所的成果,市场上的销售也不错。1995年研究所撤消之后,风格趋于单一。
  问:电脑软件已被引入手工织毯的设计,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答:用软件可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不过在追求设计美观度的同时,应当尽量做到严谨慎重,千万不要“张冠李戴”。要知道,以往每个朝代的风格都是统一的,可不能用明朝的大边套用清朝的奎心,那样会闹笑话。
  ● 专家观点
  对故宫古毯的研究刚起步
  ●苑洪琪(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
  故宫内现存的古毯数量有七八百幅之多,除少量明代宫毯外,绝大多数为清代制品,其中太和殿内的单幅地毯就有六十多平方米,接起来可覆盖整个殿宇。
  对于故宫古毯的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香港一家出版社曾经出版过60册故宫藏品鉴赏,其中并不包含古毯,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当然,这里也有个现实问题,地毯由于面积较大,展开需要场地、人力等多方面因素配合,别的藏品适合以展览的方式来展示,但地毯比较困难。下一阶段,我们会尽量将故宫古毯拍摄下来出版书籍,真正让古毯爱好者有机会见识到北京宫廷毯的真容。
  ● 手工艺溯源
  手工织毯:也称“宫毯”,中国早期宫廷用毯大多由习惯以毯为生的边塞部落或地方政府供奉而来,唐代出现官坊毯的雏形。真正的官坊毯出现在元代,据《大元毡·工物记》载,成宗皇帝大德二年(1298年)工部奉旨在大都(今北京)青塔寺设织作所,其间制造的地毯均为宫廷专用的官坊毯,还专门设立匠作院画局负责官坊毯图案的设计。
  明代建立后,朝廷接管了大都的官营织毯机构,并为紫禁城织造了一大批精美华丽的宫廷毯。清廷入主北京后,在全面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出自内廷的图案样稿发放至北京、新疆、西藏等地,由官办地毯作坊或指定艺人织作,北京毯逐步确立了严谨、对称、儒雅、祥和的艺术风格。清代后期,北京民间涌现出一批手工织毯作坊,以满足京官、商贾和文人雅士的需要。
  1956年公私合营后,北京地毯厂(分一至八厂)逐渐将散落在各作坊内的民间艺人整合起来,宫廷毯这项老手工艺得以保全并有进一步的艺术创新。时至今日,惟有地毯五厂仍坚持生产,掌握传统技艺的技师有十余人。

    新京报 编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四大名旦”光彩夺目一出生就为达官贵人服务流落民间照样富有创造力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卖得好的还是大师作品讲究人性与个性从“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玉器制作重在“琢磨”靠手艺吃饭(1)靠手艺吃饭(2)
玉器行的工匠被称为“先生”周末去动物园上写生课千年老手艺足够人琢磨一辈子的老手艺
在哈德门外很是热闹过一阵繁荣过后寻找新的活法等不到“迟来的爱”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艺人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1)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2)编织宫廷艺术的锦绣“格律诗”昔日布局稳重为皇家专用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