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红楼梦索隐 》
第28节:阴阳意外误湘云(5)
国光红 Guo Guanggong
五、卫若兰名字的暗示
还有若兰的名字,也是大有针线的。 卫若兰的"芳名"(看这"男人"的名字),只是在第十四回一现昙花:为秦可卿送殡的官客中有他,排在最后,而与"陈也俊"归于一类,说是"陈也俊、卫若兰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就从这两个人的名字说话,看曹雪芹有无暗示之笔。姓氏的"陈"、"卫"都是"春秋"时代诸侯国名(笔者故意把引号加于"春秋",是因为它与"史"、与"阴阳"有关,因而也就与姓"史"而专论"阴阳"的史湘云有关),双名下字的"兰"、"俊",一说兰花为物,一说兰花之品,虽然没有明显的特殊信息,却把"若兰"、"也俊"进一步从字义上联系起来;再看双名下字的"也"、"若",曹雪芹的暗示就在这里了。"若"是什么?《说文解字》解释说是"杜若,香草",《广韵》入声十八药也是"杜若,香草","若"就是"杜若",这也没有问题。再看"杜"字,《说文》云:"杜,甘棠也。""棠:牡曰棠,牝曰杜。"明白了:曹雪芹是以"若"字提醒一个"杜若"的"杜"字,再牵合"牝曰杜",以暗示"若兰"的"性别"问题。谓予不信,就再看《说文》是怎么解释与"若"字相影射的"也"字的吧,那里说:"也,女阴也。"还说什么?在别解的层面上,"若"与"也"是很接近的,陷湘云于悲剧的,就是卫若兰的"性别"问题了。
六、蘅芜苑对、额的暗示
对史湘云悲剧的暗示之辞还见于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看这里,说贾政等人"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后接着贾政请诸清客题额、对,众清客拟了"兰风蕙露"的额,一清客拟了"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另一清客拟了"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这里的"麝兰"、"杜若",就暗嵌了"若兰"的名字,"玉蕙"、"金兰"甚至暗嵌了"卫若兰":以中古音论,"蕙"是匣纽字,"卫"是喻纽三等字,上古则二字同是匣纽字,也就是说,"蕙"、"卫"在中古以前是同声母字;而在吴方言区,此二字直到现在仍然读音无别。当时在京做官或做清客、幕僚、西席的人,多有操吴音者,这两个字仍旧保留中古音而分不清楚。这一点,对雪芹应当是常识(对现今南方研"红"诸君子也应当是常识),因此这里的"蕙"与"兰"由这个清客(他可能就是吴人)念出来,实际上是"卫兰",暗点的正是卫若兰的姓名。
这里也有"斜阳",与第五回湘云判词里的"斜晖"相逗。而且这里的"斜阳",清客自注说是从古人诗"蘼芜满院泣斜晖"化出的,所以这里的"斜阳"和第五回判词的"斜晖"同义。如果说第五回湘云凭吊的"斜晖",还因为孤证不能作数,而且仅限于判词而不能拓展,那么这里的"斜阳"就救了"斜晖"的孤证之厄(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湘云作《供菊》,其颈联云:"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也说到"斜阳"),而且这"斜阳"既暗射了湘云,又暗射了若兰:"麝兰芳霭","麝兰"隐着"兰",而"芳霭"就是"香云"--"湘云"了;更巧的是这里的"斜阳"又是置于"麝兰"和"杜若"之间,明确地涉及"若兰",可见"斜阳"就是针对若兰说的,就是针对若兰之病说的,是湘云悲剧的症结。顺便说,《红楼梦》诸钗仿佛为湘云让路,都小心翼翼的规避了"斜阳"、"斜晖"之类字眼(诸钗规避湘云,尚有其他字眼,说见后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红楼一春梦 |
|
|
第1节:"红学"门外说是非(1) | 第2节:"红学"门外说是非(2) | 第3节:自序(1) | 第4节:自序(2) | 第5节:自序(3) | 第6节:自序(4) | 第7节:自序(5) | 第8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 | 第9节:宝钗难言女儿身(2) | 第10节:宝钗难言女儿身(3) | 第11节:宝钗难言女儿身(4) | 第12节:宝钗难言女儿身(5) | 第13节:宝钗难言女儿身(6) | 第14节:宝钗难言女儿身(7) | 第15节:宝钗难言女儿身(8) | 第16节:宝钗难言女儿身(9) | 第17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0) | 第18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1) | 第19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2) | 第20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3) | 第21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4) | 第22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5) | 第23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6) | 第24节:阴阳意外误湘云(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