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带你去耶鲁   》 第28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7)      Cao Yun    Ma Zheng

  刚从国内来的学生很惊讶他们的放松, 上课没个上课的样子。 中国的课堂太"有样子" 了, 威仪的老师唾沫四溅, 貌似专注的学生奋笔疾书。 到了美国, 老师可以盘腿坐在讲台上, 学生更是千姿百态。 而且喷口水的主体也换了, 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老师只是适时地引导、 控制节奏。 "你们有问题吗", "我们有什么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吗", 学生马上开始坐立不安了。 举手的, 不举手的, 嘴巴先动起来, 而且不用起立, 在100人的教室, 学生跷着脚, 坐着发表意见, 仅靠"前肢" 舞动来增加陈述的效果。 不管自己的观点是"砖"还是"玉", 先抛出来再说。
  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 总觉得这种上课的节奏有压力。 中国的大学课堂, 尤其是文科, 很大程度上似乎延续了中学教育的模式, 以陈述性的知识 (是什么) 和程序性知识 (怎么办) 为主, 老师也鼓励提问, 但回应的很少, 教学相长的互动更少。 而美国大学的课堂, 其实从小学开始就更强调策略性知识。 这类研究性的课堂, 以提问和讨论为主导。 很多国内的媒体在比较中美教育的时候, 都会强调这个区别, 并将其归结于意识和文化上的差异。 其实中国的师生也有提问和研究的意识, 但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阻力, 学习习惯、 课堂规模、 教师素质、 考试压力……提问不完全是面子的问题, 也绝非张口即来的容易事, 它是输入和输出的纽带, 是思想碰撞的火花。
  大量的阅读是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基础, 没有课前的充分准备, 课堂里是不会和老师的启发碰撞出火花来的, 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 尤其是我们中国留学生, 初期阶段语言还不够自信, 发表意见的时候往往要先在脑子里组织一下思路。 可是一边听一边想, 如果对讨论的问题没有预先充分的了解, 两者是很难兼顾的。 耶鲁本科生的反应之快虽然有所耳闻, 但亲身经历以后还是大吃一惊。 我曾经想旁听一些课, 于是去请教国际学生中心的老师, 我问他们同样的学科是听本科生的课好还是研究生的课好?他们分析得很有道理: 本科生的课阅读量没有研究生那么大, 从基本的问题开始讨论; 研究生的课研究对象更具体一些, 问题也讨论得更深入, 阅读量非常大。 听起来似乎本科生的课简单些, 但他们却出乎意料地推荐我去上研究生的课。 原因是本科生反应太快了, 对中国学生来说可能一下子跟不上节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目录(1)第2节:目录(2)第3节:目录(3)
第4节:序言第5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1)第6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2)
第7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3)第8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4)第9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5)
第10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6)第11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7)第12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
第13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2)第14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3)第15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4)
第16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5)第17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6)第18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7)
第19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8)第20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9)第21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0)
第22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1)第23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2)第24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3)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