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2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4)
林語堂 Lin Yutang
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葉。葉公(楚大夫諸梁封邑在葉,僭稱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為政的道理在使遠方的人歸附,近處的人帖服。"有一天,葉公嚮子路問起孔子的為人,子路沒回答他。孔子知道了就對子路說:"仲由!你怎麽不回他說,'他這個人嘛,學起道術來毫不倦怠,教起人來全不厭煩,用起功來連飯也會忘了吃,求道有得高興起來,什麽憂愁都可忘掉,甚至於連衰老就將到來也不知道了,等等。"
離開了葉,在回蔡的路上,長沮、桀溺兩人一起在田裏耕作。孔子看出了他們是隱居的高士,就叫子路前去嚮他們打聽渡口的方位。長沮說:"那車上拉着繮繩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該知道渡口在哪兒了。"桀溺隨又問子路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那你,就是孔丘的門徒囉!"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蕩啊,但是又有誰能改變這種局勢?況且你與其跟着那逃避暴君亂臣的人到處奔波,還不如跟着我們這種避開整個亂世的人來得安逸自在呢!"說着,就自管去下種覆土了。子路把經過情形報告了孔子,孔子悵然地說:"人總該有責任的,怎可自顧隱居山林,終日與鳥獸生活在一起。天下如果清明太平的話,那我也用不着到處奔走要想改變這個局面了。"
有一天,子路一個人走着,遇上一位肩上挑着除草竹器的老人。子路請問道:"你可看見了我的老師?"老人說:"你們這些人,手腳都不勞動,五穀也分不清楚,誰是你老師我怎麽會知道?"衹管拄着杖去除草。事後子路把經過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那是一位隱士。"叫子路回去看看,老人卻已走了。
孔子遷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進攻陳國。楚國前來救陳,軍隊駐紮在城父(楚邑,在今河南寶豐縣東)。聽說孔子住在陳、蔡兩國的邊境上,楚國就派了專人來聘請孔子。孔子正打算應聘前去見禮,陳、蔡兩國的大夫就商議說:"孔子是位有纔德的賢者,凡他所諷刺譏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所在。如今他長久留住在我們陳、蔡兩國之間,各位大夫的所作所為,都不合於仲尼的觀點意思。現在的楚國,是個強大的國傢,卻來禮聘孔子;楚國如果真用了孔子,那我們陳、蔡兩國掌政的大夫就危險了。"於是雙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圍困在荒野上,動彈不得,糧食也斷絶了。隨行弟子餓病了,都打不起精神來。孔子卻照樣不停地講他的學,朗誦他的書,彈他的琴,唱他的歌。子路滿懷懊惱的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會有這樣睏窮的時候嗎?"孔子說:"會有的,衹不過君子遭到睏窮時能夠把持自己,小人遭到睏窮的話,那就什麽事都做得出來了。"子貢的神色也變了,孔子對他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多方去學習而把學來的牢記在心裏的嗎?"子貢說:"是的,難道不對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把握住事物相通的基本道理,而加以統攝貫通的。"
孔子知道弟子心中有着懊惱不平,於是召子路前來問他說:"《詩》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麽偏偏巡行在曠野之中,難道是我的道理有什麽不對嗎?我為什麽會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說:"想必是我們的仁德不夠吧?所以人傢不信任我們;想必是我們的智謀不足吧?所以人傢不放我們通行。"孔子說:"有這個道理嗎?仲由,假使有仁德的人便能使人信任,那伯夷、叔齊怎會餓死在首陽山呢?假使有智謀的人就能通行無阻,那王子比幹怎會被紂王剖心呢?"子路退出,子貢進來相見。孔子說:"賜啊!《詩》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麽偏偏巡行在曠野之中。'難道是我的道理有什麽不對嗎?為什麽我會落到這個地步?"子貢說:"老師的道理是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容受老師。老師何不稍微降低遷就一些!"孔子說:"賜,好農夫雖然善於播種五穀,卻不一定準有好收成;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藝,所作卻不一定能盡合人意;君子能夠修治他的道術,就像治絲結網一般,先建立最基本的大綱統緒,再依序疏理結紮,但不一定能容合於當世。現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術,反而想降格來苟合求容,賜啊!你的志嚮就不遠大了!"子貢出去了,顔回進來相見。孔子說:"回啊!《詩》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麽偏偏巡行在曠野之中。'難道是我的道理有什麽不對嗎?為什麽我會落到這個地步呢?"顔回說:"老師的道術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夠容受。然而,老師照着自己的道術推廣做去,不被容受又有什麽關係?人傢不能容,正見得老師是一位不苟合取容的君子呢!一個人道術不修治,纔是自己的恥辱;至於道術既已大大地修成而不被人所用,那是有國的君主和執政大臣的恥辱了。不被容受有什麽關係?人傢不能容,正見得自己是一位不苟合取容的君子呢!"孔子聽了欣慰的笑了,說道:"有這回事嗎?顔傢的子弟呀!假使你能有很多財富的話,我真願意做傢宰,替你經理財用呢!"於是差了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便派兵前來迎護孔子,纔免去了這場災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 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 | 第5節:第一章 導言(1)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 | 第8節:第一章 導言(4) | 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 | 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 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 |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