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他說   》 28、炎黃子孫並不多      熊逸 Xiong Yi

  什麽是炎黃子孫?
  大一統時代裏調和內部矛盾,強調我們大傢都是炎黃子孫,追到老祖宗時候全是一傢人,所以現在應該相親相愛。首先聲明,我絶對支持大傢相親相愛,親如一傢,但是,就事論事,還原歷史,我們真正的炎黃子孫其實並不太多。
  炎黃的時代,炎帝的勢力和黃帝的勢力其實都遠沒有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大,當時的天下能和他們有一拼的部族還有好多呢。所以,後來的人要往前追祖宗,就會發現不少人都不是炎黃部族的後代。說不定咱們中的誰誰還是蚩尤的後人呢,那和炎黃可是有血海深仇啊!
  當然了,那麽早之前的事,真有仇恨,現在也沒人真當回事,我也不是要挑撥人民內部矛盾,衹是澄清這個概念:炎黃子孫衹是後人籠統一說,認真看看那段歷史的話,就會發現並非如此。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們倒有可能全都追溯到一個共同的祖先。好像現代的基因研究有成果說,地球上所有人都能夠追溯到非洲的某位女性。當然了,這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我們再來看看孟子的時代。春秋戰國,輕生取義的事情可有不少感人的,不過像後來大一統時代的愚忠卻不是那時候的風氣。
  關於孟子時代的風氣,我舉幾個例子。一開始講梁惠王的時候不是說過"三傢分晉"麽,其實,原本在晉國當權的貴族世傢一共有六傢,這六傢慢慢在鬥爭當中有兩傢被淘汰下去了,衹剩下四傢了,這四傢當中,就有後來"分晉"的韓、趙、魏這三傢。有意思的是,雖然最後是這三傢瓜分了祖國,其實原本最強的一傢卻是那第四傢,最強的人也正是第四傢的大當傢--智伯。
  智伯勢力最大,能耐最大,貪欲也最大,不大把另外三傢放在眼裏,欺負人沒夠。結果在鬥爭的最後關頭,智伯本來眼看就要勝利了,卻被三傢突然聯合,把自己倒給滅掉了。智伯有一個傢臣,名叫豫讓,豫讓要給老主公報仇,就去行刺趙國的老大趙襄子。行刺失手,可趙襄子這人不錯,覺得豫讓是條好漢,就把他放了。豫讓不領這個情,後來又用熱炭毀了嗓子,使自己的聲音變了,也毀容了,連老婆也認不出自己了,又去行刺趙襄子。可人傢趙襄子福大命大,豫讓又失手了。最後趙襄子覺得再饒他就實在說不過去了,豫讓也覺得再行刺也不大好意思了,就請趙襄子脫下衣服,讓自己砍了幾下,算是自己盡了心了,然後就自殺了。
  豫讓在死前,趙襄子曾很好奇地問他:"你下這麽大的本錢給智伯報仇,為什麽啊?"
  豫讓說:"智伯是我老大,我這個做小弟的當然要給他報仇了!"
  趙襄子挑理了:"你在跟智伯之前不是跟過一個老大麽,也沒見你給你以前的老大怎麽着啊?"
  豫讓這時候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以前那個老大就把我當個普通小弟,所以我也就待他一般般,可智伯老大拿我當國士啊,所以我也要以國士的姿態來回報他!"
  豫讓牛吧?司馬遷在寫《刺客列傳》的時候,豫讓名列前茅。當然了,司馬遷是按時間順序排的。
  豫讓給我們展現的老大和小弟的關係是:你敬我一尺,我也敬你一尺;你敬我一丈,我也敬你一丈。所以,誰也別以為你敬我一尺,我就該敬你一丈,哪怕你是大哥我是馬仔。
  不知道我的讀者裏邊有沒有在道上混的。如果有,就好好跟咱們豫大哥學點兒規矩。
  該說第二個例子了,這個故事裏的人物級別比智伯和豫讓可都高了。
  前面談田齊篡薑齊的時候不是提過晏子麽?現在要說的就是這個晏子的事。
  晏子這段故事取自《左傳》,後來《古文觀止》收了這篇,給起了個標題。這個標題起得很好,叫《晏子不死君難》。事情是這樣的--
  崔武子是齊國的大貴族,權力非常大,他的老婆是個大美人,叫棠薑。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莊公不是個好東西,見了棠薑這位大美女就走不動道兒了。這一來,可就給崔武子戴了緑帽子。這裏我先解釋一下,緑帽子這個詞在這時候還沒有呢,要到漢朝纔有,我就先這麽用着了。崔武子覺得緑帽子戴着不爽,要摘,怎麽摘呢,就趁一次齊莊公又往自己傢裏跑的時候把他給殺了。
  動靜鬧大了。
  晏子聞訊趕來,站在崔傢門外,誰也不知道他要幹什麽。有人就問他:"您是準備為國君而死嗎?"
  晏子說:"他又不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為什麽要專門為他而死呢?"
  旁邊又問:"那您是要因為國君之死而棄國逃亡嗎?"
  晏子說:"國君的死,難道我有什麽罪嗎?我為什麽要逃亡呢?"
  旁邊又問:"那您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是要回傢嗎?"
  晏子說:"國君都死了,我又回到哪裏去呢?為人君的,怎能高踞在衆人之上,凡事都應以國傢為重;為人臣的也不能衹貪圖俸祿,而應以為社稷盡力為己任。所以,如果國君是為國傢而死的,臣子就應該隨他同死;如果國君是為了國傢而逃亡的,臣子就應該隨他一同逃亡;如果國傢是為自己而死,為自己而逃亡,若非他的親昵之臣,誰能當這個災禍而隨他一起去死,一起去逃亡呢?況且,殺死國君的正是那位為國君器重的重臣,我衹是個普通臣子罷了,為什麽要為國君去死,去逃亡呢?又要往哪裏去呢?"
  這時候,崔傢的門打開了,晏子進去,把齊莊公的屍體枕在自己的大腿上痛苦了一場,又站起來嚮上跳了三次以盡臣子哭君主的禮儀,然後就出門走了。我這裏再解釋一下:這個怎麽哭啊,怎麽跳啊什麽的,就是禮製所嚴格規定的內容,不能哭錯了,也不能跳錯了。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一個問題,君臣是相對的,你怎麽對我,我也怎麽對你;你為公如何了,我也為公如何;你為私如何了,那對不起,那是你自己的事,跟我無關。中國要到後來纔形成愚忠思想,臣子要對君主無條件效忠,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等等。春秋戰國時代,這種事情是很寬鬆的,臣子在這傢做得不爽了,就跳槽去另一傢,這很正常的。可等到了大一統時代,你就算想跳槽也沒處可跳了,所以當"君要臣死"的時候,臣想不死也沒處可逃。
  所以,孟子的主張在魏國行不通,那就拿到齊國來碰碰運氣,反正目的是行仁政,誰行都一樣。當然了,主張行苛政的也是這個路數,反正目的是行苛政,誰行都一樣。這就像現代社會裏一位技術人員拿着自己的一項專利,這傢公司走走,那傢公司問問,反正目的是要開發專利,誰來開發都一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自序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3、河南人惹誰了?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8、聖水、清水和髒水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12、孟大俠天下無敵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15、自由主義在齊國16、詠春拳訣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18、胸有成竹說錯話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20、草民們的瞎激動
21、書生好談兵22、賣國、亡國全有理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