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两晋南北朝的另类历史:华丽血时代   》 群“狼”的缘起(2)      梅毅 Mei Yi

  刘渊自幼居于汉地,深受汉文化熏陶,从小就刻苦好学,师从上党名儒崔游,学习《毛诗》、《京氏易》、《司马尚书》等汉族传统典籍。由于出身将种,他还特别喜爱研读《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等与征伐相关的权谋兵书。“《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可称是高度汉化的匈奴人。“七岁遭母忧,擗踊号叫,哀感旁邻,宗族部落咸共叹赏”。如此“孝道”,也显示出刘渊这些匈奴人的道德礼仪近乎完全汉化。
  青年时代,刘渊就有大志,常对同门学习的汉人文士讲:“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汉朝文臣随何、陆贾),绛灌无文(指汉朝武将周勃和灌婴,周勃曾受封绛侯)。道由人统,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耻也。”于是他发奋习武,“妙绝于众,猿臂善射,膂力过人。”本来就是尚武的匈奴王族直系后代,五部又多善骑射之人,刘渊习武,肯定是水到渠成的易事。不仅文采风流,又有一身好武功,才兼文武,刘渊在当时不啻为人中之龙。
  由于世为匈奴贵种,刘渊的遗传基因非常优秀。他“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晋人喜从一个人的相貌判断将来运数,好几个相士见到刘渊后,都大惊说:“此人相貌非常,吾所未见也。”太原大族王浑也深叹刘渊一表人才,并命其子王济拜见刘渊。
  曹魏咸熙年间(264—265),刘渊作为“任子”(即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在京城做“人质”)在洛阳居住,当时司马昭就很器重他,常邀之入府做客。
  晋武帝受禅后,时任晋朝大臣的王浑就不停地在晋武帝面前荐举刘渊这个“半老乡”。晋武帝召见刘渊后,“大悦之”,对王浑的儿子、自己的女婿王济说:“刘元海仪容机鉴,虽由余、(金)日襌也比不过他埃”王济应答说:“圣上所言皆是,但刘元海的文武才干远远超出由余和(金)日襌两个出身异族、辅佐汉室的古人。陛下如果能派他去平吴国,肯定能马到功成。”
  听到王浑、王济父子的荐举,晋武帝自己又对刘渊有很好的印象,一高兴还真要下旨派这位匈奴人去带兵平吴。幸亏当时的大臣孔恂、杨珧很有政治远见,谏说道:“刘元海之才,确实超出常人。陛下如果给兵不多,不足以成事;如果授之以威权,恐怕他平吴之后,肯定自立为王,再也不会北渡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果真的以其匈奴本部交由他统领,凭借朝廷威名外讨,为臣真为陛下寒心1“帝默然”,没再坚持。由此,刘渊的第一个“好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后来,关陇一带的氐族酋帅树机能反叛,晋武帝于朝中大臣间访寻谁能胜任平叛的主将。刘渊的另一位老乡、上党人李憙(时任尚书仆射)又推荐他:“陛下诚能发匈奴五部之众,授刘元海将军名号,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大臣孔恂又一次谏阻:“李公之言,只能是一患未平又生一患1
  李憙勃然大怒,辩驳说:“以匈奴之劲悍,元海(刘渊)之晓兵,奉宣国威,为什么不能平叛呢1
  孔谏对称:“刘元海果真能斩杀树机能,夺取了凉州,恐怕凉州才是真正面临大祸乱。蛟龙复得云雨,就不会再蜷缩池中了。”
  “(武)帝乃止。”刘渊第二次一显身手的机会就又错过了。
  受到这两次沉重打击,刘渊也真的心灰意冷。一次,以游侠著称的东莱人王弥自洛阳返乡(这王弥日后也成为晋朝一大祸害),刘渊于九曲之滨为王弥饯行。几巡酒后,刘渊哭着对王弥说:“王浑、李憙两位是我的老乡,多次在皇上面前举荐我,却招致谗毁之言。其实我本来就没有当大官的打算,二公好心却成坏事,惟足下(王弥)您深明我心!自今以后,我恐怕要老死于洛阳城内,与君永诀了1言毕,悲歌慷慨,纵酒长啸,一座之人皆为其这一番“表演”而感动。
  刚巧,晋武帝的弟弟齐王司马攸当时也在九曲宴客,听见附近人声喧哗,又歌又哭又叫唤(长啸),便飞马驰近瞧个究竟。刘渊的一番言语表演皆为这位明睿聪明的王爷所睹闻。他回朝后,马上对皇帝大哥司马炎说:“陛下不除掉刘元海,臣恐并州日后不得安宁1关键时刻,又是刘渊的老乡、晋武帝的儿女亲家王浑出面保奏:“刘元海是个厚道人,我以身家性命担保他不会有异心。我大晋现正怀远以德,怎能做出杀害匈奴入侍质子之事1
  晋武帝非宏图之君,认为王浑说得有理。刘渊又逃过一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中华盛事的胎动期(1)中华盛事的胎动期(2)三分一统晋业兴
大好江山谁承继(1)大好江山谁承继(2)大好江山谁承继(3)
“牝鸡司晨”朝纲紊(1)“牝鸡司晨”朝纲紊(2)“牝鸡司晨”朝纲紊(3)
树欲静而风不止(1)树欲静而风不止(2)树欲静而风不止(3)
血肉横飞杀戮始(1)血肉横飞杀戮始(2)血肉横飞杀戮始(3)
血肉横飞杀戮始(4)攻伐大乱满京城(1)攻伐大乱满京城(2)
攻伐大乱满京城(3)你方唱罢我登场(1)你方唱罢我登场(2)
你方唱罢我登场(3)你方唱罢我登场(4)你方唱罢我登场(5)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