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故国行吟 》
第28节:故国行吟(27)
宋浩浩 Song Haohao
隆兴元年,在位三十余年的宋高宗退位,诏太子赵昚即位,也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在当皇子时就有恢复大宋江山的宏志,所以一登基就召见许多有识的臣子入朝互商对策,同时还追复那位已故去的大英雄岳飞原职,以礼改葬。宋孝宗还命主战派首要人物张浚为江淮宣抚使,积极地为北伐做准备。到了正月,又委以张浚枢密使的重任,都督江淮各路的人马。皇帝这些积极主动的备战布署,给了辛弃疾极大的鼓舞,恢复宋朝的河山,报仇雪恨肯定为时不晚了。此时辛弃疾当然还在江阴的任上,他抑制不住满腔的激动之情,决定冒昧地去求见都督建康镇江数府的张浚,当面直陈自己的用兵设想和战略思想:
为吾之计,莫若分几军趋关陕,他必拥兵于关陕;又分几军向西军,他必拥兵于西京;又分几军望淮北,他必拥兵于淮北,其它去处必空弱。又使海道兵捣海上,他又着拥兵捍海上。吾密拣精锐几万在此,度其势力既分,于是乘其稍弱处,一直收山东。虏人首尾相应不及,再调发来添助,彼卒未聚,而吾已据山东,中原及燕京自不消得大段用力。
--《朱子类语》卷一一零《论兵》
辛弃疾的这段精彩陈述影响很大,后来被他的好友朱熹记在了自己的著作中。然后这样有见识的战略思想并没能为张浚所接受,当然这也和当时无力支配全国军队的客观原因有关系,再加上辛弃疾只不过是个区区江阴签判,人微言轻,自然难受重视。
正因为朝廷没有重视辛弃疾的观点,在没充分准备之下匆匆北伐,隆兴元年的四月份,宋孝宗让张浚出兵,张浚命部下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分两路进军,收复灵壁、宿州等州县。开战之初,宋军取得了小胜,金军见势就增加了兵力,由于邵李互相争功不肯配合,前线的将领居然畏战逃遁,眼看着有胜利希望的战局变成了败局。原来意见不和的宋朝内部,主和派一下子占了上风。张浚显然被宋孝宗降官,而皇帝自己也下诏罪己。宋廷也不得不与金人议和,北伐只如昙花一现,南北的局势又回到了之前。
辛弃疾南归的目的就是要为收复失地效汗马之劳的,现在朝中的主和派占了上风,北伐又遭遇到如此的挫折,这让辛弃疾感到分外地沉痛和焦虑。但痛惜的同时,辛弃疾仍在思考着宋廷如何在小的挫败困境中走出来,而不毁弃整个的恢复大宋的事业。隆兴二年的深秋,江阴签判的任职期限已满,改任安徽广德县的通判。
广德军也是下州,公务并不是太繁忙,这也就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仔细地清理这几年来对恢复大业的思路,他觉得既然之前张浚没采纳自己的建议吃了败仗,这回得把战略观点好好地整理一下,诉诸文字,这些文字也就成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到了干道元年初,辛弃疾不顾自己广德军通判官职的低微,直接将《美芹十论》上呈宋孝宗。在上疏中,辛弃疾觉得只要能知己知彼,坚定恢复的信念不动摇,一定能雪靖康之耻,对于金人的优势和弱点,辛弃疾做了细致的分析。辛弃疾认为,作战必须先区分"形"与"势",形,是指用兵作战所依恃的人力物力,包括土地、财赋、士马等等。势,则是指对敌我两方人力物力很多战争制胜因素的正确分析和把握,以及通过这种把握要采取的相应行动,以争取获得克敌制胜的先决权。金国霸占北方,似乎地广财多兵也众,但其割据蜂起,而且其兵士鱼龙混杂,各种成分都有,还有嫡庶之争,上下猜防,军心不合,辛弃疾认为金人只不过是貌似强大,实际上是空有一副花架子,有其名而无其实,并不是没有战胜的把握。另外,除了金人未必敢轻举妄动以外,更有一个对他们十分不利的因素,就是中原民心大多都背金向宋,虽然金国为了缓解矛盾做了不少让步,但女真族统治者对汉族以及北方契丹等少数民族百姓的欺压仍是十分严重,这也正是绍兴年间完颜亮南侵而北方士兵造反的原因之一。辛弃疾果断地说,金人必不敢随便犯宋,动则北方百姓必起而反金。金兵的形势分析清楚后,还要对宋廷的决策提出建议,辛弃疾认为君臣将士要自励自奋,"以光复旧物而自期,不以六朝之势而自卑,精心强力","都金陵""毋惑于纷纭之论,则恢复之功,可必其有成"。辛弃疾还提出,要守江,必得先守淮,要是淮河守不住,金人就可以直接入江。当然守淮又绝不能将兵力分散到沿河,而应该集中在山阳、濠州一带,扼其喉舌,彼此呼应,进可以直接取中原,退可以保江南,这样就不会怕金兵来侵了。
对于守淮备边,粮草供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完全靠后方的补给,长久下去,必定增加江南百姓的负担,若只采取屯田的办法,虽然不错,但历来难见成效。辛弃疾提出应以军民屯田江淮之间,他认为这既可以安归正军的心,又可以为国家节省军费开支,寓兵于农,一旦有战事,人皆能战,一举双得。在《美芹十论》的最后,辛弃疾又把当初谒见张浚时的看法写了上去,虽然这些主张难以完全地被宋廷采纳和付诸实施,不过宋孝宗并不昏庸,《十论》中论及的许多问题和辛弃疾本人都引起了他的重视。作为一位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宋孝宗绝对不会把恢复河山的事忘之脑后,这年春天,他就命淮西、湖北等地的帅臣措置屯田,可见辛弃疾对他的启发并不小。
到了干道三年的末稍,辛弃疾广德通判的任期也满了。到了第二年,朝廷让他出任建康府通判,这显然是次升迁。对辛弃疾的重用,表明了宋廷对归正人士的重视,而且似乎朝廷也发觉这个辛弃疾确实挺有才华,建康是抗金的前沿也是许多主战派向往的迁都之地,朝廷将重担交给辛弃疾,对他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建康的任上,辛弃疾结交了一大批的知名人士,他们一起议论时政、商略兵法、诗词唱和,关系相当融洽。他们交谊的最大原因就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恢复大宋江山,收复失地。在这个期间,辛弃疾也写了不少抒怀言志的词作,激励自己不忘宏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故国行吟 | 第2节:故国行吟(1) | 第3节:故国行吟(2) | 第4节:故国行吟(3) | 第5节:故国行吟(4) | 第6节:故国行吟(5) | 第7节:故国行吟(6) | 第8节:故国行吟(7) | 第9节:故国行吟(8) | 第10节:故国行吟(9) | 第11节:故国行吟(10) | 第12节:故国行吟(11) | 第13节:故国行吟(12) | 第14节:故国行吟(13) | 第15节:故国行吟(14) | 第16节:故国行吟(15) | 第17节:故国行吟(16) | 第18节:故国行吟(17) | 第19节:故国行吟(18) | 第20节:故国行吟(19) | 第21节:故国行吟(20) | 第22节:故国行吟(21) | 第23节:故国行吟(22) | 第24节:故国行吟(23)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