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三编 军事防御(3)      董耀会 Dong Yaohui

  辽金时期军屯遍布各地。金熙宗天眷三年,攻取了江南,“犹虑中原士民怀贰”,于是创设屯田军。“凡女真、奚、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种。……凡屯田之所,自燕南至淮陇之北,俱有之。皆筑垒于村落间”。海陵王贞元元年迁都,于是徙上京路太祖、辽王宗斡、秦王宗翰、右谏议乌里补的猛安,以及太师勖、宗正宗敬之族,处之中都。徙斡论、和尚、胡刺三国公、太保昂、詹事乌里野、辅国勃鲁骨、定远许烈、故杲国公勃迭八猛安,处之山东。徙阿鲁之族,处之北京。徙按达族属,处之河间。“授田牛,使之耕食,以蕃卫京国”。世宗大定十七年,“拘刷良田”,给女真猛安谋克人户。二十一年括山东路民田,分给女真屯田人户。又不欲猛安谋克和民户杂居,令凡山东东西两路屯田与民田互相犬牙交错的,皆用官田对换。二十二年从山东路猛安内摘入谋克,徙于河北东路,酬斡青、狗儿两猛安旧地,无牛者官给之。又尽徙河间宗室于平州,土薄者易以良田。二十四年以上京率胡刺温之地广而腴,又欲上京兵多,它日可为缓急之备,遂迁速频一猛安,胡里改二猛安、二十四谋克,以实之。出府库钱济行资,市牛畜。“当是时,多易置河北山东所屯之旧,括民地而为之业,户颁牛而使之耕,畜甲兵而为之备,乃大重其权,授诸王以猛安之号,或新置者特赐之名,制其奢靡,禁其饮酒,习其骑射,储其粮糒,其备至严也”。承安五年,章宗以中都、山东、河北等路屯驻军人土地不足,遣枢密使完颜宗浩括地给军,凡得地30余万顷。泰和四年,又增定屯田法。旧制,军人所授之地不得租赁与人,今更定“所拨地止十里内,自种之,每丁四十亩,续进丁同此。余者许令便宜租赁及两和分种”。金朝猛安谋克屯田此后还有发展,但它的主要特点和它的主要制度,大致就是这样。在辽金以前的屯田是边镇屯田,辽金则是遍地屯田;以往军屯地区重在外境,辽金的是内外皆有。
  明长城九边营田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明代的军屯有不同的形式,其中有一种叫做营田。
  在明初所谓营田,就土地的经营形式上说,或军屯,或民屯,并没有特殊的意义。朱元璋早在1356年设立“营田司”。两年后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那时的营田司主要是专掌水利,恢复农业生产的。推测起来,营田司有点像元代的“大兵农司”或“大都督兵农司”,总是与军事有关。
  明代营田的施行,在北方各边镇(九镇)则是以军营田。边镇的营田是为补救军屯废弛而设立的,它是以营旗军屯垦,原军士“兼耕与守”,而不是分拨一部分旗军专事屯种。所以在甘肃,营田军士称作“垦军”,以别于“屯军”。宁夏的营田,山西偏头老营堡的营田,辽东的营田,等等都是这种营田的例子。
  明代营田法之行于边镇,如辽东、榆林、延绥,据说是因“土广人稀”,召佃无人。实际上,明代的边镇营田效果并不理想,先前甘肃巡抚杨锦所施行的营田,原计中熟可得五万石,大熟可得十万石。但施行不久,“地无实亩,军无实籍,征无实租,弱者赔累,强者侵夺,徒妨差操,无益积贮”。甚至将“垦军月粮扣充租税”,“致使军伍缺额,兵农两失”。
  营田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如下。营田的生产者就是担任防御的旗军,守军与屯军不分,不像正规军屯制度中防守军和屯种军完全分开;营田者授田,不以个人独立生产者出现,而是集体授田,不像正规军屯制度屯军授有一定顷亩的分地;营田者生产所获全部入官,所交税粮也无定额,不像屯军须交纳一定数额的正粮余粮,或只纳余粮,其余归自己所有,不足的自行赔补;营田者是以军耕田,一切由官府供给,月粮、行粮、冬衣布花也由官府供给,完全是个兵,不像屯军自己担负自己的生活(无军饷),用官府牛具还得交租还官,本质上是个强制种官地的人;“营田所获,专备修边支给”,而屯田屯粮(屯田子粒)是一部分供屯军自用,一部分供作卫所官军俸粮。
  营田军和屯田军虽然都是军,他们的具体身分却有些不同。也就是说,他们对土地的所有者的具体生产关系不同。到了屯军不是旗军而是被强迫的军户余丁屯田时,这种不同就更明显了。
  长城对边远地区经济的发展起过什么作用?
  在古代,长城沿线大多是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因人烟稀少,土地荒凉,被称之为“不毛之地”。古代统治者为发挥长城御敌功效,必得解决守城将士军备给养的供应问题,而解决守城给养的最佳选择无疑是屯田和徙民守边。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并且移民前往开发,进行农牧业生产。汉武帝时又大量发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组织地进行发展农牧生产。同时,长城、烽燧也是保护屯田和开发边疆地区最好的屏障,使匈奴等游牧统治者不得对农牧民进行掠扰。
  历代长城军事防御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
  自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到明末1664年清兵入关,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封建王朝都建立了长城防御工程相关的军事机构。通过层层军事行政机构,互相联系沟通,构成统一协调的整体防线,并借助烽燧系统重点突出的兵力配置,使长城防线具备强大的防御能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