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28節:論修養(14)      李鍌 Li Xian

  5. "不固執己見,不師心自用,凡事依照義理,大公無私"的態度,對於决策或執行公共事務有什麽重要性?
  6. 試以孔子"君子三戒"的生活哲學,談談自己在現實生活上的心得?
  7. 氣節、操守對今日社會有什麽重要性?
  8. 何謂"無適無莫"?要如何才能做到?
  9. 何謂"君子有三變"?君子真的善變嗎?
  10. 孔子何以不答衛靈公的"問陳"?
  四、論君子與小人
  本單元共選錄十章。"君子"與"小人"二詞,在《論語》有時是從"位"這一外在身份來分別,則"君子"是指有較高的政治地位者,"小人"是指治下的老百姓,例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顔淵》篇);有的是從是否具備"德"這一內在的修養來區分,則"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是指無德敗行的人。
  本類選錄孔子對比評論"君子"、"小人"的言說十章。第一章到第四章,可以看到君子與小人人生理想的差異,君子服膺德義,追求美善的意志,成就了他的德行;反之,小人之為小人,便是自陷於利益追逐,而不知道德為何物。君子與小人在人生的志嚮、理想上的差別,使得他們在行為上的表現,有着顯著不同。第五章到第十章,不妨視為在各種情況下,如為長官、為部屬;或居貧賤、處富貴;甚至與人相處時,因道德的自覺與否而造成行為、態度的對比差異,以及人格、心境的高下之別。
  (一)
  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裏仁》第四·一六)
  章旨
  孔子說明君子、小人的區別,在義、利的抉擇。
  註釋
  ①喻知曉。
  析論
  義,也是《論語》中重要的觀念。什麽是"義"?簡單地說,義是合理的行為,恰當的抉擇。然而,怎麽做纔"合理",怎麽做纔"恰當"呢?卻是因時因地因立場不同,而有差異的,要拿捏準確,必須有縝密的思考,周詳的觀照。比如說,國傢發展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準,是對的。但若不能同時註意到環境保護,甚至忽略污染問題,以至於禍延下一代,造成未來世代的痛苦,便是不合理。因此,在决定政策之初,便應有長遠的考量。同樣的,一個人追求財富利益,也必須去想到: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是否會造成別人的損失?帶給他人痛苦?甚至是否會踐踏自己的人格尊嚴?扭麯人性?社會上作姦犯科的歹徒、偷工減料的不肖業者、顢頇貪污的官員……等人,便都是衹知貪取私利,而不顧合於義理與否的小人啊!
  (二)
  子曰:"君子懷德①,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④。"(《裏仁》第四·一一)
  章旨
  孔子點明君子、小人之志念有懷德、懷利的差異。
  註釋
  ①懷德一心想修持德行操守。懷,存心,以下皆同。
  ②懷土一心想擁有田土産業。
  ③懷刑一心想着刑法的可畏。刑,法也。
  ④懷惠一心想獲得好處。惠,恩惠。
  析論
  一個人的志念趣嚮,是會影響其人格品德的。君子所想念的是將自己的德行修好,小人所想念的是擁有更多的田産;君子所時以為念的是刑法的可畏,要謹守禮法;小人所時以為念的是要得到別人的好處。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就在這念念之間隱然形成。孔子時以為念的是自己品德不能修備、學問未能講明;深怕自己明知某事該做卻未付諸實踐、有過錯卻不改進(見《述而》篇),他能成就完美的德行,不是沒有道理的。社會上有些人汲汲營營衹為賺錢,卻不知修養自己,縱使傢財萬貫,可是言語乏味,品格低劣,心靈貧乏,令人生厭。又以社會既有規範、法律來說,它們是維係社會秩序與公義的基本設計。有修養的人,會遵行不違,不但成全了社會,也獲得社會的敬重;而一心為利、不知自製的人,卻總想鑽漏洞、走後門,從中獲取暴利,甚至不惜知法犯法、挑釁公權力,大賺黑心錢,肥了自己,苦了社會,自然也被大衆視為敗類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