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的父亲张恨水 》
第28节:结婚纪念照的故事
张伍 Zhang Wu
结婚纪念照的故事这张父亲、母亲婚后纪念照,历经抗日战火的磨难,岁月沧桑的变迁,“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得以保存下来,由于它的“幸免于难”,就更加弥足珍贵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父亲丢弃了一切财产,手提一只皮箱,匆匆到了重庆。半年后,母亲抱着我和3岁的三家兄,冒着日机的轰炸,涉水登山,经历了千难万险,完成了千里寻夫的历险记,终于和父亲在重庆团聚了。而这张照片,随外婆避难到了故乡安徽潜山,在外婆的箱底里,静静地躲了8年。抗日战争在8年的奋战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一家也终于在北平团圆了。经过了8年炮火的袭击和敌机的狂轰滥炸,才知道和平的可贵,经历了漫漫长年的分离,才知道亲人团聚的温馨。父亲在北平北沟沿甲23号的新家,看到花木扶疏的院子,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桌前,自然和重庆山村茅草屋的滋味大不一样,他非常珍惜这全家的团聚和新的生活。所以当他重新看到及把玩和母亲合摄的纪念照时,真是百感交集,他情不自禁地把这张纪录着他和母亲幸福时光的照片,拿去复印,并且感慨系之的在照片后面用毛笔楷书写下了:
民国三十五年
古历八月初六
吾人十五年
结婚纪念
恨水
周南复印于北平父亲把题好字的纪念照,小心翼翼地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这样在他每天伏案写作的时候,都能看到这张照片,会使父亲想起在战争年代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生活。1949年父亲大病以后,我们从北沟沿搬到了砖塔胡同43号,父亲又亲自把这张纪念照,压在书桌玻璃板下。他平时沉默少言,严肃而不苟言笑,生性忠厚而有些木讷,喜怒哀乐皆不形之于色,很少表露自己的感情。所以我一向对父亲是敬畏多于亲近。但是他在不经意间默默做出的这些“小动作”,却含蓄真切地表达了父亲对母亲深厚诚挚的感情和丰富无比的内心世界。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家的左邻右舍,都遭到了红卫兵的光顾,叱骂之声不绝于耳。我们为了保护父亲,怕红卫兵小将来“抄家”,就把当时认为是“ 四旧”的东西,收藏起来,母亲的照片当然是在“四旧”的行列之中。突然有一天,就见父亲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在北房的三间屋里,翻动了所有桌子的抽屉,在寻找着什么,等我们听到了响动,要过去帮忙时,只见他又走向我们住的南屋,急切地问我们:“你们看到了压在玻璃板下,你娘带着金锁的那张照片了吗? ”当内子告诉他,是我把这张照片藏起来了。父亲便没作声,转身进了北屋,随后他又做出了一个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举动,他用有些颤抖的手,把我们收起来的母亲照片,又全都挂在他的床头,与这些照片朝夕相伴,似乎仍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像守护神般地守护着这几张纪录着他与母亲渡过的幸福时光的照片,为此哪怕被“抄家”,被“批斗”或是为此送命,也在所不惜!这几张照片一直伴随着他到生命尽头。
父亲曾多次写诗赞咏这些照片,在1960年3月7日写的《黄日》五律四首中有诗云:黄日团团下,斜穿古粉墙。
人闲空远望,雁老不成行。
贴壁双鸯影,招魂一瓣香。
镜前愁理发,重泪湿衣裳。
1961年8月8日(农历六月二十七日)父亲对着悬挂的照片,不禁前尘影事又上心头,他伏案写诗云:
期近周南逝世二周年欲语拈巾笑未能,十年薄幸我何曾。
竹楼忆语三更雨,书案多思夜半灯。
私祝名花仙国去,遥呼冰骨玉阶升。
披裘姿表当风立,壁画空教众口称。
这是父亲诗咏母亲身穿裘皮大衣的一帧小照,临风玉立,光彩照人,邻里朋友来了,都会情不自禁赞一声:真美!父亲对灯夜读,看累了书,看看壁间的母亲倩影,心中便会感到慰藉和温情。
1963年,父亲脑血管痉挛,大病之后,手抖颤,握笔写字已经很困难了,但在母亲逝世近4周年之际,他仍然写诗抒怀:
无 题一庭花影淡如无,若染风尘仔细除;手扶案头痴久立,墙间新挂美人图。
母亲在父亲的眼中,永远是那样的美丽、温柔、飘逸,所以父亲才能对母亲的小照痴情地久望……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团结出版社 |
|
|
第1节:序言 | 第2节:从张戴氏太夫人说起(1) | 第3节:从张戴氏太夫人说起(2) | 第4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1) | 第5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2) | 第6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3) | 第7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1) | 第8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2) | 第9节:青年时代的挚友(1) | 第10节:青年时代的挚友(2) | 第11节:青年时代的挚友(3) | 第12节:青年时代的挚友(4) | 第13节:主编《夜光》与《明珠》(1) | 第14节:主编《夜光》与《明珠》(2) | 第15节:主编《夜光》与《明珠》(3) | 第16节:《春明外史》的“外史”(1) | 第17节:《春明外史》的“外史”(2) | 第18节:《春明外史》的“外史”(3) | 第19节:民国的“《红楼梦》”(1) | 第20节:民国的“《红楼梦》”(2) | 第21节:民国的“《红楼梦》”(3) | 第22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1) | 第23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2) | 第24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3)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