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乱平息后,秦王政命令在雍城全城进行大搜捕,剿尽余党。在大郑宫的密室里找到了嫪毐与赵太后私生的两个儿子,秦王政命令武士把它们装在口袋里,活活摔死了。
嫪毐是叛乱的总首领,秦王政下令将其车裂于咸阳闹市,并夷灭三族(三族:说法不一,一般指父组、母族、妻族)。所捕获的死党二十余人,一律斩首,首级悬于街头木柱之上;朝廷官员凡与嫪毐有牵连的,一律削去爵位,流放到蜀地。
赵太后是叛乱的主谋,虽然是自己的生母,秦王政也不想宽恕她,下令缴去印玺,削减俸禄,幽禁在雍城棫阳宫。
在处理叛乱过程中,秦王政发现这场祸及后宫、危及朝廷的谋反事件,竟是“仲父”吕不韦亲手炮制的。他决定杀掉这个妨害他亲政的对手。后来,由于众官求情,秦王政也念及其过去的功劳,只罢去他的丞相职位,叫他回到河南洛阳封地。
吕不韦大难不死,暗自庆幸,回到洛阳,却不能韬光养晦,依旧终日门庭若市,接纳四方宾客。哪知过了一年多,咸阳使者送来秦王所赐书信一封,上面写道:“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竟得到十万户的封赏?你同秦王有何亲族关系,竟被尊为仲父?书至之日,你与家属迁往蜀地,终身不许还朝1
吕不韦看出来,秦王政要对他下毒手了,冷冷笑道:“我立两代秦王,功岂可为不大?为汝生身之父,至亲无过于此!儿啊,这些难道抹杀得了吗?”转念一想,又凄然笑道:“我若贩珠卖玉,积三十年,亦可称富列国。却异想天开,为国立君;胆大妄为,代君产子。此等勾当,实属罪不容诛。我若不死,此儿有何面目君临天下1说罢,长叹数声,仰药自尽而死。
吕不韦靠政治投机起家,已经封侯拜相,位极人臣,却欲壑难填,野心更大,到头来只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常
赘语
平心而论,吕不韦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当政后除了继续贯彻秦国一贯奉行的法家的主张外,还认真研究法家以外的各学派的学说、主张。《吕氏春秋》包含了儒、法、道、墨等各派观点,历来被称为“杂家”的代表作。吕不韦的统治方法不限于法家的那一套,而是兼采儒家和道家的策略,同时也懂得用怀柔的办法进行统治,他实行的是“恩威并施”的统治术。由于吕不韦兼采众家主张,所以在他当政的几年里,秦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国内的政治也比较清明,思想领域内达到了秦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秦王政对于主张绝对君主集权的法家学说十分崇拜,而对吕不韦的“杂家”十分厌恶,这就构成了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尽管历史上把吕不韦和秦王政的斗争描写成“宫闱秽事”,但它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而其他理由都是借口。这场斗争的双方在统一全国、加强地主阶级政权以及统治人民方面,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但在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方面,则有所不同。因为秦王政取得了对吕不韦的胜利,就加强了秦国政治中的暴力成分。这个暴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统一战争迅速胜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个暴力使得统一后的秦朝变成了一个大监狱,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百家争鸣”的宽松的学识气氛。这种思想上的宽松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对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可惜,在几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只是偶尔翻起的一朵浪花。它既是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
不难设想,吕不韦的“杂家”主张(主要是指他当政时期思想上的那种宽松政策)如果能继续贯彻下去,后来的局面肯定会好得多。当然,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