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高糧價的誘因和背後的危機:糧食戰爭   》 第28節:美國為何要強行補貼全世界      佚名 Yi Ming

  美國為何要強行補貼全世界
  問題産生了:一個經濟體願意以低於成本價的方式銷售其産品,對於購買者本來應該是個福音。出售者願意補貼全世界,讓他去補貼好了!世界各國為何不去感恩,反而要用“傾銷”的字眼兒聲討呢?美國為何要通過WTO的強製機製,硬把自己的廉價貨品“補貼”給全世界呢?
  實際上,農業産品的自由貿易帶來的是世界各國對美國更多的依附,從糊口的糧食,到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整個農業産業體係,都變成了美國的原料提供者,原本自給自足的食品體係,則換成了昂貴的、由美國提供的産業化食品體係。比如,通過電視廣告,大食品公司成功地從發展中國傢奪去了他們傳統、廉價、營養豐富的本地化食品,代之以現代、昂貴、缺乏營養的工業化食品。貧窮的發展中國傢消費者付出了更多的錢,卻得到了更少的營養。曾有人這樣論述:在肯尼亞,消費者用一個肯尼亞先令可以購買到900~3630卡的熱量,條件是他們食用當地的玉米或面粉。而在當地購買經加工的早餐食品時,他將衹能得到
  40~176卡的熱量。大盒裝的早餐麥片,需要肯尼亞最富裕地區一個勞動力兩天的工作收入。
  美國兜售其廉價的農業生産體係和食物係統,最終形成了中心外圍型的依附性農業生産和食品消費體係。這一單一食物係統,使得第三世界的食物係統變得與他們相似(在市場化和食物消費結構方面),也與其形成互補(在農業生産結構方面)。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美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産品出口國,又是最大的農産品進口國。多數被控製國傢,既沒有驅逐那些統治國傢,也沒有發明自己的解决辦法,反而在刻意地模仿富裕國傢的糧食生産係統與食物産供銷體係。在美國産業資本的宣傳和第三世界國傢的盲目學習下,美國的食物係統被塑造為世界上最好的食物係統。很多第三世界國傢自給自足的本地化食品體係瓦解,而食物集團的商人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由此,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糧食,成為了美國的賺錢機器和政治武器。
  如同在儲備石油一樣,美國一樣在儲備糧食産能。美國強大的糧食生産能力和食物生産能力,足以使得世界上其他國傢的“面包籃子”都成為多餘。近20年來,美國主要糧食作物的耕作面積,一直在15億中國畝左右,由於政府補貼休耕,美國還有大約1/3的土地處於休耕狀態。而且,美國的農作,歷來衹是一熟製,合理密植技術也遠遠沒有像中國這樣得到淋漓盡致的利用。所以,保守估計,美國可以輕而易舉地在短期內提高30%~50%的糧食産量。而從10年以上的長期看,提高100%的糧食産量也並非難事。在目前情況下,美國早已經擁有了摧垮絶大多數國傢糧食生産體係的實力,如果再加大産量,像中國、印度這樣的已在WTO規製之下的傳統農業大國,亦將無法幸免。對於食物帝國的營造者而言:魚已經進網了,至於何時收網,衹是一個等待時機的問題了。一個單一食品體係的形成,一個食品帝國的崛起,伴隨着食物商品化和政治化的不斷推進,在不斷地延伸和發展。當單一食物帝國奠定基礎後,誰還能不聽憑食物帝國的調遣?
  2006年以來的全球糧食價格上漲,衹是食物帝國新一輪的洗牌過程。當中國、印度等國的農民,又一次在政府和市場鼓動下,紛紛投入糧食生産,而在收穫時,迎接他們的是連續幾年的低價格時,類似大多數亞非拉小農國傢的命運,就將在未來的3~5年內上演。擺脫單純就糧食談糧食、就農業談糧食、就簡單的供求失衡談糧食的討論模式,才能進一步挖掘新一輪糧食價格上漲表象的背後邏輯。
  在食物帝國以不可阻擋的趨勢形成和拓展其疆域的時候,想要逃脫被其控製的命運,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許,我們能以局部的、改良性的替代方案,來延緩這一進程的實現。比如,可以像美國反對産業化食品體係的實踐者那樣,以消費文化革命為精神內涵,以一個本地化食品體係的創建為實際行動,來實現三個替代:以消費天然食品替代消費人工(産業化)食品;以公平貿易方式替代自由貿易方式;以本地化食物體係替代全球化食物體係。
  糧食武器的作用手段,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糧食援助,另一個是農産品貿易自由化。
  糧食援助,使得許多亞非拉國傢不需要,也不能夠生産糧食。原有的農地,多數轉作發達國傢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産。大量的農民,也在這樣的種植結構調整和土地兼併過程中,被趕出土地,流蕩在城市的邊緣。
  農産品貿易自由化,使得美國等主要糧食生産國,可以將其經過高額補貼的商品糧,低價在全球範圍內傾銷,使得其他國傢的糧食生産,基本無利可圖。由此,又帶來了市場交易條件下的大規模種植結構調整和土地兼併。發展中國傢的大量農民,又在市場機製的吸引下,被拽出土地,成為工業化的邊緣人群。
  失去了獨立的糧食生産體係的發展中國傢,不僅在糧食上産生了對美國的依賴,其食物體係同樣因美國建立在廉價糧食基礎上的工業化食品體係的強大競爭力,也被美國等國傢替代。
  農業食品集團也在通過種植合同和垂直一體化的擴張方式來加強它們在農業中的主宰力。種植合同是農民和公司之間風險多元化的一種基本形式,它不但在發達國傢而且在發展中國傢中都變得越來越重要。依靠種植合同,農民提供土地並且提供生産必需的勞動力。種植合同是一個工業模式,公司在這個模式中尋求外包以獲取自己所需的原材料。
  種植合同與垂直一體化不同,後者是當農業生産的上遊階段和下遊階段被包含進一個公司時纔發生。垂直一體化的例子包括:農産品加工公司擴展其業務至原材料的生産,或者農業産品運輸公司將其業務擴展到農産品加工領域。然而,種植合同與垂直一體化都允許公司擴大它們對農産品加工和對農民的控製。多年來,在美國生産甘蔗和甜菜采取種植合同或垂直一體化的方法。同樣,90%的育種作物生産也采取同樣方式。大部分烤禽生産也是通過養殖合同與垂直一體化這兩種方法,88%的火雞産品依靠相同方式生産。一些大規模農業食品集團控製了水果和蔬菜領域。與此背景相反,農民正在逐步失去對農業生産的控製,他們下降到農業勞工的地位,而且農業食品集團可以决定他們的合同期限。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糧食戰爭已經打響第2節:告別廉價糧食時代(1)第3節:告別廉價糧食時代(2)
第4節:高糧價刺痛了誰第5節:國際𠔌物市場價格走勢第6節:令人擔憂的世界人口增長
第7節:疲弱的美元也吃糧(1)第8節:疲弱的美元也吃糧(2)第9節:糧食是怎麽“吃”人的
第10節:探析糧食危機誘因(1)第11節:探析糧食危機誘因(2)第12節:糧荒威脅全球安全
第13節:國際糧食救援行動告急第14節:美國的“糧食武器”第15節:扭麯的美國農業補貼制度(1)
第16節:扭麯的美國農業補貼制度(2)第17節:食物營養結構被嚴重扭麯第18節:對食物鏈條的全過程控製
第19節:“食物帝國”的生意經第20節:“食物帝國”背後的“食物巨人”(1)第21節:“食物帝國”背後的“食物巨人”(2)
第22節:食物的政治化(1)第23節:食物的政治化(2)第24節:食物的政治化(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