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28節:人生極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4)      田玉川 Tian Yuchuan

  要知孟母與子相依為命,靠的就是“織績而食”,織布換取衣食,“以刀斷織”不等於斷了母子二人的生計了嗎?
  “軻懼”,是自然的。孟母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就是要給它一個難忘的教訓,讓兒子明白“虛學”猶如“斷織”一樣,若“廢而不學”,則“無以離於禍患”,一輩子也就沒有什麽出息了。
  以此激發兒子的上進心,促其“旦夕勤學不息”,孟母的良苦用心,兒子的確感受到了。
  假若,孟母也像一般的父母那樣,見兒子放學歸來,衹隨口問一句,便不聞不問了。結果會如何呢?
  可以肯定,小孟軻的學業從此就荒廢了,一日不學,又一日不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還會成為曠世大儒嗎?
  要知道像孟子那樣窮睏的家庭,孤兒寡母,生活極其艱苦,能供奉兒子上學已經很不錯了,已經算是很有遠見了,那裏還想“學以立名”呢?
  孟母含辛茹苦供應兒子上學,並要求兒子立大志,無論“三遷”、“殺豚”和“斷織”,都是以罕見的心志,希望兒子成器。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孟母的教子有方,就不會有後來成為與孔子齊名的聖賢孟子!
  即使在15歲左右,“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也肯定是孟母選擇和供應的。如果沒有母親一如既往的傾心傾力的教誨和支持,孟子也難於求學於正宗的儒學名門之下。
  後來,孟子成名後,曾深有感觸地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告子章句下)通過激發對方的上進心,也是給其一種特別的教誨。這種方法,不正是對其母親做法的一種繼承嗎?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有兩位英國學者在17世紀時,根據《聖經》上的相關記載推算出: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時按照他的形象創造了人類。
  上帝耶和華創造的最早的兩個人名叫亞當和夏娃。亞當是男的,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創造的;夏娃是女的,是上帝在亞當睡着了的時候,取下了他的一根肋骨創造的。上帝讓亞當和夏娃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伊甸園裏,並告誡他們,伊甸園裏的所有果子,除了智慧樹上的外,都可以吃。但在蛇的教唆下,亞當和夏娃還是抑製不住好奇心的驅使,竟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
  驀然,羞恥之心萌動,彼此發現對方居然赤身裸體,於是,便各自用樹葉遮住私處,開始意識到男女有別。
  上帝知道了,十分惱怒。上帝處罰男人,一輩子從事最繁重的體力勞動,並不斷地打仗,承受人間最深重的苦難;上帝處罰女人,一生要忍受生育的苦痛和辛勞;上帝還處罰蛇,永遠用肚子行走,不能站立。
  儘管如此,亞當和夏娃及其子孫後代,依然要感謝上帝的造人之功。同時,還要感謝上帝設置的禁果,不然,亞當和夏娃至今仍不知何為羞恥,更不會有後代及後代所創造的文明!
  羞恥,無疑是人類智慧樹上結的最早的文明的果子!在東西方都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正是亞聖孟子所說的“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告子章句上)
  但現實生活中,不知羞恥者,卻大有人在。
  亞聖孟子還通過講述發生在齊國的一件事,辛辣地諷刺了不知羞恥者的醜惡。
  說是齊國有人傢有一妻一妾。每次外出,這位男人,都是酒足飯飽後纔回傢。妻子曾問他,每次都與何人一起吃喝,男人回答說,都是城裏有錢有勢的富貴人傢,妻子以為疑。於是,妻子就把自己的疑惑告知了妾:“咱們的丈夫每次外出,都是酒足飯飽後纔回傢,說是交往的盡是有錢有勢的富貴人傢,但從來沒有一個這樣的人登過咱傢的門,這說明其中有假。我衹有悄悄地跟着他一起出去,看他究竟到哪裏去了,自然就清楚了。”妾也以為然。
  於是,第二天晨,當這位男人又自稱要與有錢有勢者吃喝時,妻子就悄悄地跟了去。衹見她的男人走遍城中,竟沒有一個人與他說話。最後,獨自去了東郊的一片墓地,竟伸手嚮祭掃墓地者乞討剩餘的吃食。一處不夠,又轉嚮了另一處。原來,這就是他的男人所說的與有錢有勢者一起吃喝的真實情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第2節:生於亂世
第3節:師於儒門第4節:遊於列國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