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与百姓生活 》
第28节:人生极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4)
田玉川 Tian Yuchuan
要知孟母与子相依为命,靠的就是“织绩而食”,织布换取衣食,“以刀断织”不等于断了母子二人的生计了吗?
“轲惧”,是自然的。孟母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就是要给它一个难忘的教训,让儿子明白“虚学”犹如“断织”一样,若“废而不学”,则“无以离于祸患”,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出息了。
以此激发儿子的上进心,促其“旦夕勤学不息”,孟母的良苦用心,儿子的确感受到了。
假若,孟母也像一般的父母那样,见儿子放学归来,只随口问一句,便不闻不问了。结果会如何呢?
可以肯定,小孟轲的学业从此就荒废了,一日不学,又一日不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还会成为旷世大儒吗?
要知道像孟子那样穷困的家庭,孤儿寡母,生活极其艰苦,能供奉儿子上学已经很不错了,已经算是很有远见了,那里还想“学以立名”呢?
孟母含辛茹苦供应儿子上学,并要求儿子立大志,无论“三迁”、“杀豚”和“断织”,都是以罕见的心志,希望儿子成器。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孟母的教子有方,就不会有后来成为与孔子齐名的圣贤孟子!
即使在15岁左右,“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肯定是孟母选择和供应的。如果没有母亲一如既往的倾心倾力的教诲和支持,孟子也难于求学于正宗的儒学名门之下。
后来,孟子成名后,曾深有感触地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章句下)通过激发对方的上进心,也是给其一种特别的教诲。这种方法,不正是对其母亲做法的一种继承吗?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有两位英国学者在17世纪时,根据《圣经》上的相关记载推算出: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时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类。
上帝耶和华创造的最早的两个人名叫亚当和夏娃。亚当是男的,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创造的;夏娃是女的,是上帝在亚当睡着了的时候,取下了他的一根肋骨创造的。上帝让亚当和夏娃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里,并告诫他们,伊甸园里的所有果子,除了智慧树上的外,都可以吃。但在蛇的教唆下,亚当和夏娃还是抑制不住好奇心的驱使,竟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
蓦然,羞耻之心萌动,彼此发现对方居然赤身裸体,于是,便各自用树叶遮住私处,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
上帝知道了,十分恼怒。上帝处罚男人,一辈子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不断地打仗,承受人间最深重的苦难;上帝处罚女人,一生要忍受生育的苦痛和辛劳;上帝还处罚蛇,永远用肚子行走,不能站立。
尽管如此,亚当和夏娃及其子孙后代,依然要感谢上帝的造人之功。同时,还要感谢上帝设置的禁果,不然,亚当和夏娃至今仍不知何为羞耻,更不会有后代及后代所创造的文明!
羞耻,无疑是人类智慧树上结的最早的文明的果子!在东西方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正是亚圣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告子章句上)
但现实生活中,不知羞耻者,却大有人在。
亚圣孟子还通过讲述发生在齐国的一件事,辛辣地讽刺了不知羞耻者的丑恶。
说是齐国有人家有一妻一妾。每次外出,这位男人,都是酒足饭饱后才回家。妻子曾问他,每次都与何人一起吃喝,男人回答说,都是城里有钱有势的富贵人家,妻子以为疑。于是,妻子就把自己的疑惑告知了妾:“咱们的丈夫每次外出,都是酒足饭饱后才回家,说是交往的尽是有钱有势的富贵人家,但从来没有一个这样的人登过咱家的门,这说明其中有假。我只有悄悄地跟着他一起出去,看他究竟到哪里去了,自然就清楚了。”妾也以为然。
于是,第二天晨,当这位男人又自称要与有钱有势者吃喝时,妻子就悄悄地跟了去。只见她的男人走遍城中,竟没有一个人与他说话。最后,独自去了东郊的一片墓地,竟伸手向祭扫墓地者乞讨剩余的吃食。一处不够,又转向了另一处。原来,这就是他的男人所说的与有钱有势者一起吃喝的真实情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 孟子思想与我们的生活 | 第2节:生于乱世 | 第3节:师于儒门 | 第4节:游于列国 | 第5节:授于故里 圣于著作 | 第6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1) | 第7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2) | 第8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3) | 第9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4) | 第10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5) | 第11节:“亲亲”:孝为德之本(1) | 第12节:“亲亲”:孝为德之本(2) | 第13节:“亲亲”:孝为德之本(3) | 第14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1) | 第15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2) | 第16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3) | 第17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4) | 第18节:养欲:即养礼 | 第19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1) | 第20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2) | 第21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3) | 第22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节:从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