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紅袖添香婉約詞   》 第28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6)      周篤文 Zhou Duwen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衹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團是幾時①。
  [註釋]
  ①團團:團圓。
  用月亮喻離情,早已熟濫。此詞卻以月亮之相隨不離與暫滿還虧兩點以狀離情。正說反說,似與不似,都是愁痕。並且假閨中女子口中說出,便覺格外清新、樸茂,儼如天籟。
  嚮子諲(yīn)
  嚮子諲(1085-1152),字伯恭,號薌林居士,臨江(江西清江)人。宣和時任淮南轉運判官。南渡後歷知潭州、廣州,戶部侍郎諸職。力主抗金,反對和議而忤秦檜,遂致仕歸居清江薌林以終。他的《江南新詞》一變《江北舊詞》風格,所謂以"枯木之心,幻出葩華",表現了很深的河山之慟。
  鷓鴣天
  有懷京師上元
  紫禁煙花一萬重①,鰲山宮闕倚晴空②。玉皇端拱彤雲上③,人物嬉遊陸海中④。 星轉鬥,駕回竜。五侯池館醉春風⑤。而今白發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
  [註釋]
  ①紫禁:指汴京皇宮。煙花一萬重:形容春色濃郁。煙花:煙雲與花朵。
  ②鰲山:元宵節之燈山。
  ③端拱:端坐拱手,無為而治。玉皇:指皇帝。
  ④陸海:富饒之地,如大海無所不出。
  ⑤五侯:後漢桓帝一日封五個侯爵。此指貴傢池館。
  詞凡九句,而以七句寫京師上元盛況:華燈煙火,春滿皇都;車水馬竜,高樂何極。最後以"白發"、"寒燈"一對作結,如怒馬收繮,詞情突變。前七句為賓,後兩句為主。一經鋪墊、對比,便益覺今日之凄苦,不堪回首了。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徽宗末年任太學博士。金兵侵汴,避亂襄漢,轉徙湖湘,南逾嶺外。紹興元年遷中書捨人,官至參知政事。工文辭,尤精於詩。師法黃山𠔌而變化出之。雄渾簡嚴,卓然為江西詩派巨子。有《無住詞》,吐言天拔,風緻奇麗。其感事之作,慷慨悲涼,尤深寄托。
  臨江仙
  高詠楚詞酬午日①,天涯節序匆匆②。榴花不似舞裙紅③。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④。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註釋]
  ①午日:端午。酬:過,排遣。
  ②節序:節令。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紅。這是懷念昔時升平歲月之意。
  ④戎葵:即蜀葵,花開五色,似木槿。
  此詞流寓邵州(湖南邵陽)時作,時為建炎四年(1130)。避亂天南,再逢佳節。追憶中州盛日,不免凄然以悲。"無人"兩句,以淡筆寫深心。"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尤覺思遠意長,婉麯沉摯。
  臨江仙
  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①
  憶昔午橋橋上飲②,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③。杏花疏影裏,吹笛到明天。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註釋]
  ①小閣:指作者在杭州的小樓。
  ②午橋:地名,在洛陽。唐裴度建緑野堂於此,嚮為遊賞勝地。
  ③長溝:指流經午橋的溪水。
  此為晚年居杭州作。"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追憶洛中盛遊,自然佳勝,詞中警句。惟用在過片處,上承"憶昔",下接"一夢",令人有不覺豪酣,轉成悵悒之感。孫道絢
  孫道絢(生卒不詳),號衝虛居士。黃銖之母。黃銖於紹興三年(1133)親錄其母詞稿雲:"先妣衝虛居士,少聰明,穎異絶人……此詞數篇,皆膾炙在人者。"趙萬裏輯有《衝虛詞》一捲。
  清平樂
  雪
  悠悠颺颺①,做盡輕模樣。半夜蕭蕭窗外響,多在梅邊竹上。 朱樓嚮曉簾開,六花片片飛來②。無奈熏爐煙霧,騰騰扶上金釵。
  [註釋]
  ①颺颺(yànɡ):飄蕩貌。
  ②六花:雪花六瓣,故云。
  此詞詠早春之雪,可謂盡態極妍。悠颺寫其輕盈;蕭蕭言其壓竹欺梅弄出的聲響。以上言室外之雪姿模樣。接下寫嚮曉開簾,雪花飄入室內,化作熏爐霧氣,籠罩在美人金釵頭上。筆姿活潑,熨貼入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
第4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第5節:紅袖添香婉約詞(3)第6節:紅袖添香婉約詞(4)
第7節:紅袖添香婉約詞(5)第8節:紅袖添香婉約詞(6)第9節:紅袖添香婉約詞(7)
第10節:紅袖添香婉約詞(8)第11節:紅袖添香婉約詞(9)第12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0)
第13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1)第14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2)第15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3)
第16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4)第17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5)第18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6)
第19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7)第20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8)第21節:紅袖添香婉約詞(19)
第22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0)第23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1)第24節:紅袖添香婉約詞(2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