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北京地理之民間絶藝   》 感受老手工藝品方寸中的溫暖(2)      佚名 Yi Ming

  問:在傢居裝飾風格日益新潮的今天,傳統的京式風格地毯是否過時?
  答:我想不會,對於有鑒賞力的高收入階層而言,博古紋、吉祥紋以及花鳥、園林等風格的京式手工地毯仍然很有吸引力,而且還帶有一定收藏價值。
  問:保護這項老手藝,當務之急是什麽?
  答:圖案的創新。1995年之前,北京還有專門的地毯研究所負責圖案紋樣的設計和研究,當時的創新品種很多,民族式、錦紋式風格都是研究所的成果,市場上的銷售也不錯。1995年研究所撤消之後,風格趨於單一。
  問:電腦軟件已被引入手工織毯的設計,對此您有什麽看法?
  答:用軟件可以簡化流程、提高效率,不過在追求設計美觀度的同時,應當盡量做到嚴謹慎重,千萬不要“張冠李戴”。要知道,以往每個朝代的風格都是統一的,可不能用明朝的大邊套用清朝的奎心,那樣會鬧笑話。
  ● 專傢觀點
  對故宮古毯的研究剛起步
  ●苑洪琪(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主任)
  故宮內現存的古毯數量有七八百幅之多,除少量明代宮毯外,絶大多數為清代製品,其中太和殿內的單幅地毯就有六十多平方米,拼接起來可覆蓋整個殿宇。
  對於故宮古毯的研究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香港一傢出版社曾經出版過60册故宮藏品鑒賞,其中並不包含古毯,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當然,這裏也有個現實問題,地毯由於面積較大,展開需要場地、人力等多方面因素配合,別的藏品適合以展覽的方式來展示,但地毯比較睏難。下一階段,我們會盡量將故宮古毯拍攝下來出版書籍,真正讓古毯愛好者有機會見識到北京宮廷毯的真容。
  ● 手工藝溯源
  手工織毯:也稱“宮毯”,中國早期宮廷用毯大多由習慣以毯為生的邊塞部落或地方政府供奉而來,唐代出現官坊毯的雛形。真正的官坊毯出現在元代,據《大元氈·工物記》載,成宗皇帝大德二年(1298年)工部奉旨在大都(今北京)青塔寺設織作所,其間製造的地毯均為宮廷專用的官坊毯,還專門設立匠作院畫局負責官坊毯圖案的設計。
  明代建立後,朝廷接管了大都的官營織毯機構,並為紫禁城織造了一大批精美華麗的宮廷毯。清廷入主北京後,在全面接受漢文化的同時,對其他少數民族文化采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出自內廷的圖案樣稿發放至北京、新疆、西藏等地,由官辦地毯作坊或指定藝人織作,北京毯逐步確立了嚴謹、對稱、儒雅、祥和的藝術風格。清代後期,北京民間涌現出一批手工織毯作坊,以滿足京官、商賈和文人雅士的需要。
  1956年公私合營後,北京地毯廠(分一至八廠)逐漸將散落在各作坊內的民間藝人整合起來,宮廷毯這項老手工藝得以保全並有進一步的藝術創新。時至今日,惟有地毯五廠仍堅持生産,掌握傳統技藝的技師有十餘人。

    新京报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四大名旦”光彩奪目一出生就為達官貴人服務流落民間照樣富有創造力從陷入低迷到再創輝煌
市場看似興盛的背後賣得好的還是大師作品講究人性與個性從“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玉器製作重在“琢磨”靠手藝吃飯(1)靠手藝吃飯(2)
玉器行的工匠被稱為“先生”周末去動物園上寫生課千年老手藝足夠人琢磨一輩子的老手藝
在哈德門外很是熱鬧過一陣繁榮過後尋找新的活法等不到“遲來的愛”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藝人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1)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2)編織宮廷藝術的錦綉“格律詩”昔日佈局穩重為皇傢專用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