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教育(3)
李鍌 Li Xian
⑤弈之为数围棋这种技艺。数,技术、技艺。
⑥小数微不足道的技艺。
⑦弈秋古代精于围棋的人,名秋。
⑧通国全国。
⑨惟弈秋之为听只是专心听从弈秋的教导。
⑩鸿鹄禽鸟名。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
缴音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引申为系有丝线的箭。
为是其智弗若与说这是他的才智不如人吗?为,音wèi,通“谓”。是,此、这种情况。弗若,不如。
析论
君王想要有治理国家的智慧,除了自我的修持精进之外,“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更是相当重要。经常亲近贤者,谦逊虚心地向贤德之士请益,方能集合众人的智慧,镕铸成大智慧,以安邦定国,为人民谋幸福。
本章所说的王是如何“不智”,由于文献不足,无从得知。但是孟子对于这位君王不智的原因,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诲弈”两个譬喻来加以分析,却说得生动而适切,直指问题的核心。首先,君王身边被群小包围,每天不是听取谗言,就是被谄谀之言所蛊惑;每隔十天、半个月,好不容易才偶尔会见贤者,他的头脑怎么会清楚呢?孟子用“天下能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来说明,是相当深刻的。君王接触贤者的机会太少,当然日益“不智”了。其次,(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就像“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心不在焉地听弈秋教棋一样,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也就无法有智慧了。
细读本章,可以发现孟子这番话虽然是针对君王而发,希望君王要时时亲近贤士,远离小人,尤其是对于贤士的雅言还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其实,教育又何尝不然呢?青年学子在求学过程中,也应自我惕励,对于所涵养、所研习的学问,必须要专心,而且要有恒,切忌“一暴十寒”而枉费工夫,切忌“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而终无所成。
(四)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④,则茅塞之矣⑤。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二一)
章旨
孟子训勉高子学贵有恒,不可间断。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曾经学于孟子。
②蹊 音xī,人行处。
③介然专一的样子。
④为间不用间隔一些时日不去行走。间,音jiàn,间隔。用,行。
⑤茅塞之矣生出茅草塞住道路了。之,代词,指“道路”。
析论
在杂草丛生的山上常有固定行走的路线,路上就不易生长杂草,久之,自然形成一条道路。这是专一的结果。如果,所走的路线不变,却是每隔十天、半个月才走一回,想要形成一条小路,也是不大容易的。只有天天行走,经常行走,才能走出一条路来。这是专一而不间断的结果。
荀子《劝学》篇列举了许多例子,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等,说明为学要专一和有恒,才能“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这些内容足以和本章义理互相阐发。我们无论读书为学,或是研习技艺,行善积德,如果都能专心致志,勤勉有恒地朝既定目标不断精进,那么,假以时日,成就必然相当可观。要是做任何事都是“三天捕鱼,两天晒网”;“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连“山径之蹊”都无法形成,又怎能走出宽广平正的人生大道呢?
(五)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①。大舜有大焉②,善与人同③,舍己从人④,乐取于人以为善⑤。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⑥。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⑦。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目录 | 序 | 孟子卷·论性善(1) | 孟子卷·论性善(2) | 孟子卷·论性善(3) | 孟子卷·论性善(4) | 孟子卷·论性善(5) | 孟子卷·论性善(6) | 孟子卷·论性善(7) | 孟子卷·论性善(8) | 孟子卷·论性善(9) | 孟子卷·论性善(10) | 孟子卷·论性善(11) | 孟子卷·论性善(12) | 孟子卷·论行为(1) | 孟子卷·论行为(2) | 孟子卷·论行为(3) | 孟子卷·论行为(4) | 孟子卷·论行为(5) | 孟子卷·论行为(6) | 孟子卷·论行为(7) | 孟子卷·论行为(8) | 孟子卷·论行为(9) | 孟子卷·论行为(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