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笔 》 人生不過如此 》
第27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10)
林語堂 Lin Yutang
有些作傢曾稱中國人的祖先的崇拜為一種宗教,在我看來,這大抵是對的。這種崇拜的非宗教之點,是在它排除了超自然的東西,或使之占着較不重要的地位。祖先的崇拜幾乎不和超自然的東西發生關係,所以它可以和基督教、佛教,或回回教關於上帝的信仰並行不悖。崇拜祖先的禮儀産生了一種宗教的形式,這是很自然而且很正常的,因為一切的信仰都須有一種外表的象徵和形式。我覺得嚮那些寫着祖宗名字的十四五寸高的木主表示尊敬,並不比英國郵票上印着英皇肖像更有宗教色彩,或更無宗教色彩。第一,中國人大抵把這些祖先的靈魂視為人類,而不視為神靈;中國人是視他們為老人傢,而由子孫繼續供奉着他們的,他們並不嚮祖先祈求物品或疾病的治療,完全沒有崇拜者和受崇拜者之間普通那種討價還價的事情。第二,舉行這種崇拜的禮儀不過是子孫紀念已逝世的祖先的一個機會,這一天乃是傢人團聚,對祖先創傢立業的功績表示感激的日子。拿它去代替祖先活着時的生日慶祝,是不十分適當的,可是在精神上,它和父母的生日慶祝或美國“母親日”的慶祝,並沒有什麽不同的地方。
基督教傳教士禁止中國信徒去參加祖先崇拜的禮儀和宴樂,其唯一的理由乃是因為崇拜者必須在祖宗的木主之前拜跪,這種行為是違犯“十戒”的第一戒的。這一點是基督教傳教士缺乏理解的最明顯的證據。中國人的膝頭並不象西洋人的膝頭那麽寶貴,因為我們嚮皇帝拜跪,嚮縣令拜跪,在元旦日也嚮我們活着的父母拜跪。因此,中國人的膝頭自然比較容易使用,一個人嚮一塊形如日曆的木主拜跪,其異教徒的資格並不會增加或減少。在另一方面,中國的基督徒因為不許參加大衆的宴樂,甚至不許捐款去幫助戲劇表演的費用,結果在鄉村和城鎮裏不得不和一般的社會生活隔絶。所以,中國的基督徒簡直是被逐出了自己的傢族了。
這種對自己傢族的孝敬和神秘責任的感覺,常常形成了一種深刻的宗教態度:這是毫無疑義的。例如,十七世紀的儒傢大師顔元在年老的時候,帶着感傷的心情出門去尋找他的哥哥,因為他沒有子嗣,希望他的哥哥有一個兒子。這個相信行為重於知識的儒傢弟子,當時住在四川。他的哥哥已經失蹤多年。他對於講解孔子教義的工作感到厭倦,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這在傳教士說來,一定是“神靈的召喚”),覺得應該去尋找這個失蹤的哥哥。他的工作是睏難到極點的。他不知道他的哥哥在什麽地方,甚至也不知道是否尚在人世。當時出外旅行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明朝的政權已經傾覆,各地情形甚為混亂。然而,這位老人還是懷着宗教般的虔誠,不顧一切地出門,到處在城門上和客棧裏張貼尋人的告白,希望找到他的哥哥。他就這樣由中國西部一直旅行到東北諸省去,沿途跋涉幾千裏;經過了許多年,有一天,他到一個公共厠所裏去,把傘放在墻邊,他的哥哥的兒子看見那把傘上的名字,纔認出他,帶他到傢裏去。他的哥哥已死,可是他已經達到了他的目的,他已經替他的宗族找到一個子嗣了。
孔子為什麽這樣註重孝道,不得而知,可是吳經熊博士曾在一篇精彩的論文裏(《真孔子》)說,其原因是因為孔子出世時沒有父親。《甜蜜的傢》(“Home, Sweet Home”)一歌的作者一生沒有家庭,這種心理上的原因是相同的。如果孔子小時有父親的話,他的父性觀念一定不會含着那麽濃厚的傳奇浪漫色彩;如果他的父親在他成人的時候還活着,這種觀念一定會有更不幸的結論。他一定會看出他父親的缺點,因此也許會覺得那種絶對孝敬父母的觀念有點不易實行。無論如何,他出世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死了,不但如此,孔子甚至連他父親的墳墓在何處也不知道。他的父母的結合是非正式的,所以他的母親不願告訴他父親是誰。當他的母親死時,他把她殯於(我想他的態度是玩世的)“五父之衢”,後來他由一個老婦人探出他父親的葬處,纔把他的父母合葬在另一個地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 | 第2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2) | | 第3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3) | 第4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4) | | 第5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5) | 第6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6) | | 第7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7) | 第8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8) | | 第9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9) | 第10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0) | | 第11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1) | 第12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2) | | 第13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3) | 第14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4) | | 第15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5) | 第16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6) | | 第17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7) | 第18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1) | | 第19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2) | 第20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3) | | 第21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4) | 第22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5) | | 第23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6) | 第24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7)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