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草根红学杂俎   》 曹雪芹箱箧镌刻字画新探(6)      邓遂夫 Deng Suifu

  上述种种现象所体现的实质性含义,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五、笔迹的比较与鉴定
  也许有人早就在嘀咕了:你从箱箧镌刻字画的内容上去分析,或许有些道理;但你是否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对于各人笔迹的鉴定?你敢肯定说,这些箱子上的种种笔迹的
  相同与相异,也和你的上述论证完全吻合么?
  其实,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只不过由于这问题确实很带关键性,论证起来会稍觉烦琐,加之本人实在笔拙得很,不能像绛树、黄华那样“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所以只好放到最后来单独谈它了。
  鉴定古人笔迹,的确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同一个书写者,由于时间环境的不同,字体大小的差异,运笔迟速的区分,思想情绪的变化,等等,往往会表现出笔迹上的许多差异;而不同的书写者,则由于中国书法有着人皆遵循的法度和竞相仿效的体例,又往往表现出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形迹来。所以,要想在任何情况下都十分准确地辨别早已不复存在的古人的笔迹,肯定会比现在公安部门用科学方法去鉴定今人的笔迹要困难得多。而且,即便识别准了,也很难像今天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文书那样取信于人。所以,笔者将这样的问题留到最后来讨论,便是希望可以像绘画中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那样,先从侧面给它烘染出一个基本的轮廓,从而让事物的本相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
  事实上也确乎收到了这样的预期效果。当我们对箱箧镌刻字画的内涵作了较为合乎逻辑的推断,认识到箱子上的图画及其下款是曹雪芹的手笔,以及前一只箱子的题诗是雪芹之妻的作品之后,再来逐一核对有关的笔迹,便会惊异地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答案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如此的显而易见。
  首先,一眼可辨:前一只箱子的题诗,与后一只箱子的落款(包括那一行小字题词和年月),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笔迹。前面的题诗,是普通的行草;后面的落款,则是正楷夹带一点章草。二者风格迥异。
  这一点十分重要。它在最起码的意义上,就可以证明我前文所论的一个事实:作画落款和前面的题诗,原出两人之手。这对于“朋友贺赠”之说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由不同的朋友共同在一件礼品上作画赋诗以示庆贺,绝无仅由作画者署以“拙笔”(姑且不说此“拙笔”亦属普通谦词)而题诗者却不留名款的道理。这无论从礼节上,或是从送礼者借此表示庆贺同时又要显示其诗才画艺的创作心理上,都是难以讲通的。
  再将这两种明显不同的笔迹,分别与较能确知的雪芹夫妇的笔迹作比较,问题就更清楚了。
  在相信这一对箱子及《废艺斋集稿》的真实性的研究者中,对于箱门内侧的五条手书目录应为雪芹手书这一点,意见是统一的。因为它与现存《废艺斋集稿·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双钩摹件所反映出来的雪芹笔迹基本相同,都是在正楷中夹带一点章草的笔意。而且据我观察,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每个字的竖撇笔画的折锋起笔,总要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S形笔势。将具有这些特点的雪芹手书笔迹,与箱箧画面上的下首落款笔迹相对照,其正楷夹带章草的特点是一致的——尤其是“拙笔写兰”的“拙笔”二字和“岁在庚辰上巳”的“庚辰”二字;但箱箧画面落款的字是中楷,笔墨浓郁,比起略近小楷的手书目录和属于蝇头小楷的《集稿》自序笔迹来,因其竖撇起笔少用折锋,那种呈S形笔势的特点也就不很突出。可是不突出,并非不存在。那“蘭”字左下方的一竖,“上”字的正中一竖,笔触虽粗豪,其起笔的S形走势,仍风格宛在。但这仅仅是一点偶然露出的遗韵,若从总体上看,在箱门外的镌刻题款中是基本上看不出那种S形笔势的特点的。这就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之先所提到的,同一个作书者,由于时间环境的不同,字体大小的差异,运笔迟速的区分,思想情绪的变化,所容易表现出来的笔迹差别。当然,若是再细致剖析一下曹雪芹的另两件墨迹(箱门内的手书目录和现存《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摹件),里面也不是每一个字都写出那种S形的竖撇笔锋的,如自序摹件第五行倒数五个字——“也曩岁季关” ——以及其他一些字的某些竖撇笔画,皆无S形笔势的特点。这就说明雪芹作书,并不是写每一个字都非如此起笔不可;他只是在非常认真仔细地书写(尤其是用锋芒犀利的小楷笔书写)的时候,才会因着力强调而表现出这样的折锋来。他在为画面题款时由于是饱蘸浓墨用正锋作中楷,加上此时此地种种客观情景的不同,写出来的字部分丧失了彼时彼地心平气和作小楷时的某些特征,不仅并不奇怪,甚至反而更增加了它本身的真实可靠性。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假如这箱子乃至过去发现的《废艺斋集稿》都是“作伪”的产品,那么,力求形似,应是行骗者最起码的准则。没有哪一个作伪者会迂腐、蠢笨到如此地步:要在自己的伪品里故意留下一些容易让人生疑的“不似”之处,自己又不积极地去设法“引导”大家认识这“不似之似”,偏要等到大家都疑窦丛生、争论不休地过了许多年之后,才来碰碰运气,看有没有思路古怪如笔者这样的人出来替他辨析一番。如果世间真有这样怪诞、愚蠢、缺乏最起码的“时间就是金钱”观念的作伪者,则其作伪的动机便实在令人不可测了。事实上,这样的作伪者是绝不可能存在的。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希望大家能从这一现象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去进一步领悟这件珍贵文物的真实可靠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红楼一春梦
自序:不妨树一面旗帜(1)自序:不妨树一面旗帜(2)
曹雪芹赋 并序如椽巨笔耀千秋
曹雪芹续妻考(1)曹雪芹续妻考(2)
曹雪芹续妻考(3)曹雪芹续妻考(4)
曹雪芹续妻考(5)曹雪芹续妻考(6)
曹雪芹续妻考(7)曹雪芹续妻考(8)
曹雪芹续妻考(9)曹雪芹续妻考(10)
曹雪芹续妻考(11)曹雪芹续妻考补遗(1)
曹雪芹续妻考补遗(2)曹雪芹续妻考补遗(3)
曹雪芹续妻考补遗(4)曹雪芹续妻考补遗(5)
曹雪芹续妻考补遗(6)曹雪芹箱箧镌刻字画新探(1)
曹雪芹箱箧镌刻字画新探(2)曹雪芹箱箧镌刻字画新探(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