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故國行吟 》
第27節:故國行吟(26)
宋浩浩 Song Haohao
祖父辛贊對辛棄疾的教育也是頗費苦心,曾在亳州時每每政事閑暇,就帶上辛棄疾一起登高望遠,讓他從要小立志為宋朝報傢國之仇。在這種熏陶和教育之下,辛棄疾也開始對兵傢的韜略之書感興趣。辛棄疾十五歲的時候,祖父辛贊就讓他在赴進士試的機會,觀察瞭解北方地區的山川地理形勢,搜集瞭解金人內部的政治情報和軍事動嚮。不難看出祖父是想把辛棄疾培養成一個文武兼備有謀有略的非凡之才。辛贊這樣用心良苦地培養辛棄疾,很明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自己孫子身上。可是就在辛棄疾第二次赴燕山後回來不久,辛贊就不幸辭世了,他沒能等到期待已久揭竿而起的那一天,恢復故土的願望,衹能成為不能瞑目的遺憾。但辛贊的遺憾不是絶望,對辛棄疾這位文韜武略的孫子還是很有信心的,他一生不能實現的願望也許這位孫子能做到呢。
紹興三十一年時,金主完顔亮,不顧朝野的反對之聲,大規模地徵派軍隊、營造戰船,謀劃着如何攻宋,並决定當年的九月總領十萬大軍南下。完顔亮的殘酷統治,弄得漢族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是金國內部,也因為完顔亮的獨裁而引發了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糾合着其它社會矛盾,幾乎到了無法擺脫的境地。在完顔亮大肆遷軍的同時,契丹諸部已不服管製,開始謀反,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也不堪忍受繁重的賦稅而紛紛揭竿而起。正當完顔亮不顧後院起火,仍執着地率軍攻宋的前一天,金東京的留守烏祿,也就是後來的金世宗伺機發動政變,在遼陽稱帝,改年號為大定。這個時候完顔亮仍率軍南徵,與宋軍作戰時一再失利,加上金國內部的動亂影響了軍心,很快金兵潰不成軍,失敗必不能避免。到了十一月,完顔亮讓水軍聚集在瓜州的渡口,準備孤註一擲,和宋軍决一死戰,沒想到那些厭戰的部下,見大勢已去,不想再做無謂的犧牲,暗地裏將他殺死,金兵南侵計劃衹能告敗。在漢族反對金兵的義軍中,有一支隊伍正是辛棄疾率領的,辛棄疾起兵並不衹是憤慨於統治者的殘酷欺壓和歧視,而是要驅逐金人,恢復宋朝的河山,以雪亡國之恥。因此,辛棄疾覺得自己的力量有限,要擴大軍事影響力一定要聯合散落在各地的武裝,他一方面率衆兵士投奔到當時活躍在山東一帶的另一支農民起義隊伍中。這支起義軍的領導者是耿京,辛棄疾在隊伍中擔任掌書記之職,與耿京部下的其它將領分頭到各地招募兵士,收納降軍,迅速將起義的隊伍擴大到數十萬人之多。另一個方面,辛棄疾又不望主旨,聲名大義,勸說耿京歸附於南宋政權,齊心協力地抗擊金兵,恢復故國。耿京開始並不同意辛棄疾的勸說,覺得自己打下的天地不想隨便付註東流,可是單憑自己的實力又不夠和金兵抗衡,最終還是明智地采納了辛棄疾的意見。紹興三十一年的十二月,耿京派都頭領賈瑞渡江,一路風塵僕僕從山東趕到江南,嚮南宋朝廷表歸附的意嚮和恢復故土的决心,當然辛棄疾也在此行的隊伍之中。當時宋高宗正在建康巡幸,辛棄疾賈瑞拜見了皇帝。宋高宗本來還為長江防綫如何更穩固而犯愁,現在耿京來投,自然大喜。宋高宗授耿京天平軍節度使,賈瑞為武郎閣門袛侯,賜辛棄疾為右儒林郎,改右承務郎,其實隨行也全部授予官職。正當完成使命,辛棄疾和賈瑞他們從海州返回山東,要將好消息告訴耿京時,得知耿京已被叛將張安國殺死,這讓還在路上的辛棄疾憤怒了。耿京死後,山東等地的反金義軍兩極分化。義軍首領河北的王友直、王任等人多先後投奔宋廷;一般的士卒有的隨義軍將領渡淮河而南歸,有的則歸田耕作。其中有些不講節義的人,比如張安國邵進等人,紛紛乘機邀功求賞,投靠金廷,殺耿京就是預謀已久的事。在海州往山東的路上,辛棄疾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棘手事件,如何處置,讓他徹夜不能入眠。自己的使團已奉耿京的命令歸附宋廷,而現在耿京反被亂賊殺了,一來很難嚮宋高宗交代,另外自己秉承祖訓籌劃多年的復國計劃,也許會被張安國打亂。此時義憤填膺的辛棄疾與王世隆、賈瑞等將領商酌對策,現在衹有乘張安國不備,用騎兵突襲,直趨金營,生擒亂賊張氏,為耿京復仇,才能嚮宋廷復命。果然,在辛棄疾完備的計劃下,組織了五十多名勇士深入五萬多人的金軍大營。張安國沒料到辛棄疾會出這麽一着,冷不防就被辛棄疾和諸將脅迫而出,捆在馬背上一路南奔,等到金兵反應過來要追辛棄疾他們時,已望塵莫及。辛棄疾和賈瑞等人押解着張安國,晝夜疾馳,馬不歇蹄,渡淮河過長江,直接將張氏押送到臨安,交給南宋朝廷,朝廷遂將張安國斬首於市,整個朝野為之轟動,辛棄疾的英武之名也隨之播揚天下。他的好友著名的文學家洪邁在後來的《稼軒記》中對辛棄疾的這次壯舉做過極其生動的描述,說後來宋高宗也曾為辛棄疾的英雄行為所感動:"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南宋多麽需要辛棄疾這樣的英武之士,這斷深入五萬金軍擒敵的經歷確實如傳奇一般,但辛棄疾確確實實做到了,而這一年,他纔是個二十三歲的青年。
二
辛棄疾南歸以後,宋高宗即任命他以右承務郎出任江陰軍簽判,這是他在南宋政治生涯的開始。簽判是個掌管地方司法的官職,階銜比較低,纔從八品。江陰軍也並不大,下轄僅江陰一縣,此縣地處長江南岸,與常州平江府比鄰,尤其在宋金戰事頻繁發生的時候,這裏正是前沿陣地,戰略地位相當重要,辛棄疾在這裏任職可謂官小任重。在江陰做簽判的時候,辛棄疾結識了南歸的愛國志士範邦彥。這位范姓的名士,是北宋末的太學生。靖康之難時,因為母親年邁而不能脫身,滯留在北方。他的母親去世後,金兵已經建立政權,南逃已經不可能。於是範邦彥衹能應進士試,中舉後便求任位於宋、金邊境的蔡州新息縣做縣令,這個新息縣的所在就是現在河南息縣。宋廷和金朝開戰的時候,他就率衆部下開城門迎接宋軍,隨後舉傢南歸,客居在今天的鎮江一帶。範邦彥早就耳聞辛棄疾的才華和愛國義舉,而辛棄疾對範邦彥的忠義抉擇也非常地敬佩,兩人相識恨晚。當然,在當時南歸之初,一切都很陌生的情況下,多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志士,共襄復國大業,也是有百益而無一弊的。範邦彥長辛棄疾不少,自己有個相貌和才華也都出衆的女兒,相識沒多久便想把愛女許配給辛棄疾。就在這一年,辛棄疾在京口與範邦彥的女兒成了親,有了自己溫馨幸福的家庭。因此,辛棄疾也得以結識他的小舅子範如山,多年以後,辛棄疾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範如山的兒子範炎,範辛兩傢二世姻緣,皆與南歸有關,不免讓人贊嘆,當然這已是後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故國行吟 | 第2節:故國行吟(1) | 第3節:故國行吟(2) | 第4節:故國行吟(3) | 第5節:故國行吟(4) | 第6節:故國行吟(5) | 第7節:故國行吟(6) | 第8節:故國行吟(7) | 第9節:故國行吟(8) | 第10節:故國行吟(9) | 第11節:故國行吟(10) | 第12節:故國行吟(11) | 第13節:故國行吟(12) | 第14節:故國行吟(13) | 第15節:故國行吟(14) | 第16節:故國行吟(15) | 第17節:故國行吟(16) | 第18節:故國行吟(17) | 第19節:故國行吟(18) | 第20節:故國行吟(19) | 第21節:故國行吟(20) | 第22節:故國行吟(21) | 第23節:故國行吟(22) | 第24節:故國行吟(2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