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5)
许华 Xu Hua
在法律、军事、经济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有聘请的外籍人员。这些外籍人员为日本辛勤工作,不仅提供了需要的知识,而且起到了参谋作用。他们完成的任务是巨大的……像外务省聘请的丹尼森(H. W. Denison,美国人)那样的人,他对于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外交,都提供了重要意见。”【大力引进技术、设备而不是资本和商品,或许是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朝后期洋务运动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扩军备战
日本虽对欧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无可奈何,却不曾改变尊王攘夷时期“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初衷,随着富国强兵逐渐变成现实,明治政府加紧扩张军备,为侵略扩张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准备。
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当局就先后采用法国和德国的兵制建设陆军,采用英国的军制建设海军,大力发展陆军和海军。1878年西南战争结束后,日本第二年直接出兵吞并了琉球群岛。
但明治君臣并不以此为满足。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在向明治天皇进呈的清军调查报告中称,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并强调“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日本明治政府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并且锲而不舍。清政府则是伤疤未好已忘痛,或者说是挖肉补疮。】
1882年7月的朝鲜壬午兵变失败之后,日本当局重新调整扩军计划。计划到1885年前将陆军扩大到步兵28个联队、骑兵7个大队、野战炮兵7个联队、工兵7个大队、辎重兵7个大队和1个联队的屯田兵。
日本海军也从1883年起计划于8年间修造6艘大舰(其中新建5艘)、12艘中舰(其中新建8艘)、12艘小舰(其中新建7艘)、12艘水雷炮舰(全部新建),共计42艘(其中32艘为新造)。
1884年,朝鲜甲申政变军事失利之后,日军改革了军制,建立起具备紧急应战和快速扩张能力的征兵体制。“分全国为7个军管区(平时为师团)。一个军管区分为2个师团(平时为旅团)。各军管区置镇台,师管区置营所,与府县相对应,维持其管区内的治安,担任守备计划、军队管理、壮丁征募等工作。各军管区军可编成军团。”
1885年,清廷向德国订购的“定远”、“镇远”和“济远”等回国之后,日本修定了海军发展计划,开始实施海军十年扩军计划。日本分别在1889年、1890年自造了 “高雄”和“八重山”。在法国等的大力帮助下,日本针对清军两艘主力舰研制了“松岛”、“严岛”和“桥立”,即所谓的“三景舰”。三舰于1891年下水。随后又建造了3100吨的“秋津洲”。此外,日本尚有“富士”、“八岛”两艘铁甲舰在建造之中。
中法战争之后,1886年11月,日本制定了警备队条例,在对马海峡设置警备队。1890年日本军队改革完成,陆军拥有7个师团,现役兵5.3万人,后备军 25.6万人, 海军拥有军舰 5.1万吨。这时,北洋海军2000吨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万多吨;而日本海军2000吨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万多吨。
19世纪90年代初,明治政府更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备扩张。一方面加快购造军舰,一方面大力修筑炮台、敷设水雷等沿海防御工事。
但是,日本国内经济和军事的迅猛发展,并未能给整个国家带来社会和平与安宁:西方列强继续享受关税协定等不平等权利,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税捐沉重,占国家长年支出的70%以上;农民全部收获的60%~70%被迫上交;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或流落城市;工人遭受的剥削也同样惊人。以至于民众不断因生活极端穷困而掀起反抗斗争。为缓和这种矛盾,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宪法,并在第二年举行议员选举。
但君主立宪制并没有缓解日本社会的内在矛盾。4200万居民中,有选举权的只有46万。各派相互倾轧,争权夺利,而民众的生活并没有改善。1890年纺纱工人平均工资仍只有1角7分。女工最高工资相当于英国女工最低工资的十分之一,每天工作的时间却长达12小时。更严重的是,由于棉纱生产过剩,引起纱价暴跌,这一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890年到1893年,许多地方发生抢米风潮,农民和城市贫民纷纷卷入,佃农农会和佃农同盟组织纷纷出现。工人也不断掀起罢工。还出现争取民主权利、言论自由、关税自主、取消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的斗争。
在野党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倒阁活动,政府被迫一再改组,政潮起伏,局势动荡。统治集团为减缓国内阶级矛盾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也为夺取工业产品市场和开拓廉价的原料基地,加速对外扩张。棉纺织业利益集团就上书政府,要求取消棉纱出口税,以向中国、朝鲜增加输出。
这时,日本政客开始不断公开或暗地鼓动对外军事扩张。1890年,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在议会上发表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演说,称朝鲜和中国是日本的“利益线”。 光绪十五年(1889年),朝鲜闹饥荒,地方官禁止粜米,第二年解除禁令。日本政府宣称其米商因此亏损14万元,要求朝鲜政府赔偿。朝鲜罢免了地方官,并答应赔6万元,日方仍不满足,多次更换公使进行争辩。直到1893年,才以11万元的赔偿了结。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海军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已建立起一支拥有6.3万常备和23万预备队的陆军,和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清朝北洋海军。外相大木竟公开宣扬日本人要像明末骚扰中国沿海的倭寇一样到中国进行剽劫。
但日本当局觉得海军方面仍没有足够的侵华把握。1893年10月,山县有朋提出进一步扩充海军的计划:“陆军组织已大体就绪,一早有事,数万之兵不难出动,念及今日东洋之形势,经再三审议,扩张陆军固在必行。然而,海军则不如陆军,就现有舰数、兵员而论,以之防卫各重要港口尚感不足,何况处于东洋危急之际而欲保持平衡于天下乎。古今之最大急务,在于整顿海军。”
这个计划得到明治天皇的支持,他甚至决定从1893年起,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当年,日本便建立战时大本营机制,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同年,美国一家杂志公开表示,一旦中日交战,美国要暗中支持日本。
1894年初,日本国内的经济社会局势更加严峻。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给日本驻英国公使青木的信上说:“国内形势日益紧迫,政府若不能完成一个惊人的事业,便不能安定骚动的人心。”
【明治维新是富国、强兵双管齐下,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国强兵”。洋务运动是“民富国强”幌子下的官商殷实、国家虚荣、民众贫乏、危机四伏。从国内危机看,实际上清政府和日本两国统治者在剥削民众方面大同小异,真正的区别在于强国或损国,及对外政策。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纪,当清朝的早期洋务运动成果演化为同光兴盛的外强中干,而邻近的日本却在“殖产兴业”中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富国强兵”,“国运相赌”的战争怎么可能避免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学东渐(1) | 西学东渐(2) | 内外交困(1) | 内外交困(2) | 内外交困(3) | 借师助剿 |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