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5)
許華 Xu Hua
在法律、軍事、經濟等幾乎所有領域都有聘請的外籍人員。這些外籍人員為日本辛勤工作,不僅提供了需要的知識,而且起到了參謀作用。他們完成的任務是巨大的……像外務省聘請的丹尼森(H. W. Denison,美國人)那樣的人,他對於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外交,都提供了重要意見。”【大力引進技術、設備而不是資本和商品,或許是日本明治維新與清朝後期洋務運動之間的最主要區別。】%%%擴軍備戰
日本雖對歐美列強的不平等條約無可奈何,卻不曾改變尊王攘夷時期“開拓萬裏波濤,宣佈國威於四方”的初衷,隨着富國強兵逐漸變成現實,明治政府加緊擴張軍備,為侵略擴張進行硬件和軟件的準備。
早在明治維新初期,日本當局就先後采用法國和德國的兵製建設陸軍,采用英國的軍製建設海軍,大力發展陸軍和海軍。1878年西南戰爭結束後,日本第二年直接出兵吞併了琉球群島。
但明治君臣並不以此為滿足。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在嚮明治天皇進呈的清軍調查報告中稱,清政府正在改革軍製,如果仿效歐洲,則平時可徵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並強調“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日本明治政府的憂患意識十分強烈,並且鍥而不捨。清政府則是傷疤未好已忘痛,或者說是挖肉補瘡。】
1882年7月的朝鮮壬午兵變失敗之後,日本當局重新調整擴軍計劃。計劃到1885年前將陸軍擴大到步兵28個聯隊、騎兵7個大隊、野戰炮兵7個聯隊、工兵7個大隊、輜重兵7個大隊和1個聯隊的屯田兵。
日本海軍也從1883年起計劃於8年間修造6艘大艦(其中新建5艘)、12艘中艦(其中新建8艘)、12艘小艦(其中新建7艘)、12艘水雷炮艦(全部新建),共計42艘(其中32艘為新造)。
1884年,朝鮮甲申政變軍事失利之後,日軍改革了軍製,建立起具備緊急應戰和快速擴張能力的徵兵體製。“分全國為7個軍管區(平時為師團)。一個軍管區分為2個師團(平時為旅團)。各軍管區置鎮臺,師管區置營所,與府縣相對應,維持其管區內的治安,擔任守備計劃、軍隊管理、壯丁徵募等工作。各軍管區軍可編成軍團。”
1885年,清廷嚮德國訂購的“定遠”、“鎮遠”和“濟遠”等回國之後,日本修定了海軍發展計劃,開始實施海軍十年擴軍計劃。日本分別在1889年、1890年自造了 “高雄”和“八重山”。在法國等的大力幫助下,日本針對清軍兩艘主力艦研製了“鬆島”、“嚴島”和“橋立”,即所謂的“三景艦”。三艦於1891年下水。隨後又建造了3100噸的“秋津洲”。此外,日本尚有“富士”、“八島”兩艘鐵甲艦在建造之中。
中法戰爭之後,1886年11月,日本製定了警備隊條例,在對馬海峽設置警備隊。1890年日本軍隊改革完成,陸軍擁有7個師團,現役兵5.3萬人,後備軍 25.6萬人, 海軍擁有軍艦 5.1萬噸。這時,北洋海軍2000噸以上的戰艦有7艘,共2.7萬多噸;而日本海軍2000噸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共1.7萬多噸。
19世紀90年代初,明治政府更將財政收入的60%用於軍備擴張。一方面加快購造軍艦,一方面大力修築炮臺、敷設水雷等沿海防禦工事。
但是,日本國內經濟和軍事的迅猛發展,並未能給整個國傢帶來社會和平與安寧:西方列強繼續享受關稅協定等不平等權利,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農業稅捐沉重,占國傢長年支出的70%以上;農民全部收穫的60%~70%被迫上交;大量自耕農破産,淪為佃農或流落城市;工人遭受的剝削也同樣驚人。以至於民衆不斷因生活極端窮睏而掀起反抗鬥爭。為緩和這種矛盾,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名義頒布憲法,並在第二年舉行議員選舉。
但君主立憲製並沒有緩解日本社會的內在矛盾。4200萬居民中,有選舉權的衹有46萬。各派相互傾軋,爭權奪利,而民衆的生活並沒有改善。1890年紡紗工人平均工資仍衹有1角7分。女工最高工資相當於英國女工最低工資的十分之一,每天工作的時間卻長達12小時。更嚴重的是,由於棉紗生産過剩,引起紗價暴跌,這一年日本出現了第一次經濟危機。1890年到1893年,許多地方發生搶米風潮,農民和城市貧民紛紛捲入,佃農農會和佃農同盟組織紛紛出現。工人也不斷掀起罷工。還出現爭取民主權利、言論自由、關稅自主、取消西方列強領事裁判權的鬥爭。
在野黨利用民衆的不滿情緒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倒閣活動,政府被迫一再改組,政潮起伏,局勢動蕩。統治集團為減緩國內階級矛盾和利益集團間的衝突,也為奪取工業産品市場和開拓廉價的原料基地,加速對外擴張。棉紡織業利益集團就上書政府,要求取消棉紗出口稅,以嚮中國、朝鮮增加輸出。
這時,日本政客開始不斷公開或暗地鼓動對外軍事擴張。1890年,樞密院議長山縣有朋在議會上發表所謂主權綫和利益綫演說,稱朝鮮和中國是日本的“利益綫”。 光緒十五年(1889年),朝鮮鬧饑荒,地方官禁止糶米,第二年解除禁令。日本政府宣稱其米商因此虧損14萬元,要求朝鮮政府賠償。朝鮮罷免了地方官,並答應賠6萬元,日方仍不滿足,多次更換公使進行爭辯。直到1893年,纔以11萬元的賠償了結。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海軍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已建立起一支擁有6.3萬常備和23萬預備隊的陸軍,和排水量7.2萬噸的海軍——超過了清朝北洋海軍。外相大木竟公開宣揚日本人要像明末騷擾中國沿海的倭寇一樣到中國進行剽劫。
但日本當局覺得海軍方面仍沒有足夠的侵華把握。1893年10月,山縣有朋提出進一步擴充海軍的計劃:“陸軍組織已大體就緒,一早有事,數萬之兵不難出動,念及今日東洋之形勢,經再三審議,擴張陸軍固在必行。然而,海軍則不如陸軍,就現有艦數、兵員而論,以之防衛各重要港口尚感不足,何況處於東洋危急之際而欲保持平衡於天下乎。古今之最大急務,在於整頓海軍。”
這個計劃得到明治天皇的支持,他甚至决定從1893年起,每年從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當年,日本便建立戰時大本營機製,做好了武力吞併朝鮮進而同中國作戰的準備。同年,美國一傢雜志公開表示,一旦中日交戰,美國要暗中支持日本。
1894年初,日本國內的經濟社會局勢更加嚴峻。3月,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在給日本駐英國公使青木的信上說:“國內形勢日益緊迫,政府若不能完成一個驚人的事業,便不能安定騷動的人心。”
【明治維新是富國、強兵雙管齊下,是真正意義上的“富國強兵”。洋務運動是“民富國強”幌子下的官商殷實、國傢虛榮、民衆貧乏、危機四伏。從國內危機看,實際上清政府和日本兩國統治者在剝削民衆方面大同小異,真正的區別在於強國或損國,及對外政策。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世紀,當清朝的早期洋務運動成果演化為同光興盛的外強中幹,而鄰近的日本卻在“殖産興業”中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富國強兵”,“國運相賭”的戰爭怎麽可能避免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學東漸(1) | 西學東漸(2) | 內外交睏(1) | 內外交睏(2) | 內外交睏(3) | 藉師助剿 |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