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从品茶说人生:人生八味   》 第27节:找寻心灵的平静(5)      Tang Men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使两位好朋友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使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
  在巴拉圭有一对即将结婚的夫妻,因为中了一张七万五千美金的"高额彩券"而高兴地大喊大叫、相互拥抱。
  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隔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而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皮、闹上法庭。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券当时是握在未婚妻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券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内,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这么无耻、不要脸,居然敢说彩券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声吵闹,各说各的理,丝毫不妥协、不让步,让法官伤透了脑筋。最后,法官下令,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时,发行彩券单位暂时不准发放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要结婚的佳偶,却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家,最后双方决定取消婚约。
  有人说:"结婚,经常不是为了钱;离婚,却是经常为了钱!"
  的确,人的私心、贪婪、嫉妒,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恶念"的祸害里。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太多,就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嫉妒别人比我们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欲望太多,是一种心理贫穷!
  06寻求内在的平静
  人生智慧在于剔除可有可无的事物,不受纷扰外界的影响。
  从前,一个富有的农夫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手表遗失在谷仓里。他在偌大的谷仓内遍寻不获,便定下赏金,要农场上的小孩到谷仓帮忙,谁能找到手表,就给他50美元。
  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但是谷仓内满坑满谷尽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批稻草,要在这当中找寻小小的一只手表,实在是大海捞针。
  小孩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无所获,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50美元的诱惑,一起回家吃饭去了。只有一个贫穷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地努力找着那只手表,希望能在天黑之前找到它,换得那笔巨额赏金。
  谷仓中慢慢变得漆黑,小孩虽然害怕,却不愿放弃,手上不停摸索着,突然他发现在人声静下来之后,出现一个奇特的声音。
  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响着,小孩登时停下所有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声也响得更加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偌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的手表。 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如何能够越过障碍而直抵成功的终点,是我们必须学习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日趋进步的社会,带来日益繁复的各类资讯,甚至连带的,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许多人认为,想要成功,就得在这些复杂的障碍中理出一条清晰的大道来,方便自己行走。于是便求助于迷信或算命占星等方式,企图提早看清自己未来的方向。
  正如故事中众人纷乱地找寻手表一般,如果不能真正了解成功的法则,再多的问卜相命,不仅是徒劳无功,同时也损失自己的金钱。其实,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你自己。
  成功的法则其实很简单,而成功者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太简单了,而不信或不屑去做。
  专注与单纯,是成功法则中极为重要的两项态度。正如故事中的贫穷小孩一般,为了获得巨额赏金改善生活,在众人放弃后,执意要找到手表,甚至克服了对黑暗的恐惧。而当谷仓安静下来后,当周遭环境不再复杂时,他便轻易找到了他想要的。
  成功法则正如谷仓内的手表,早已存在你的心中。只要你真的去寻找它,并且让自己静下来,专注而单纯地思考,你就可以听到清晰的滴答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九州出版社
第1节:序言第2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1)第3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2)
第4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3)第5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4)第6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5)
第7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6)第8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7)第9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8)
第10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9)第11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10)第12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11)
第13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12)第14节:用爱融化,用心感恩(13)第15节:谦虚为人,低调做事(1)
第16节:谦虚为人,低调做事(2)第17节:谦虚为人,低调做事(3)第18节:谦虚为人,低调做事(4)
第19节:谦虚为人,低调做事(5)第20节:谦虚为人,低调做事(6)第21节:谦虚为人,低调做事(7)
第22节:谦虚为人,低调做事(8)第23节:找寻心灵的平静(1)第24节:找寻心灵的平静(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