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古代社會 》
二、戰國秦漢的農業 (一)牛耕和鐵農具的推廣
何茲全 He Ciquan
春秋戰國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大約以魯、齊、三晉地區為早。孔子魯人,他的弟子也多來自魯國和環繞魯國的各國。取字子牛的司馬耕是宋人,取字伯牛的冉耕是魯人。中行范氏在晉國失敗,他們的子孫流落齊國作農民,晉大夫竇犨說他們是“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說話的是晉國人,牛耕的地方是齊國。這些事物發生的地方,都在大河中下遊三晉、齊、魯境內。
從記載上看,兩漢時期牛耕、鐵耕,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都有推廣。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於長安附近和三輔地區,教民“用耦犁,二牛三人”(《漢書·食貨志上》)。漢宣帝時,龔遂作勃海太守,“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簡約,勸民務農桑。……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漢書·循吏傳·龔遂傳》)。平帝元始二年,“罷安定呼池苑以為安民縣,起官寺市裏,募徙貧民,縣次給食,至徙所賜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漢書·平帝紀》)。東漢明年永平以前,廬江(今安徽中部)一帶“百姓不知牛耕”。永平十三年,王景任廬江太守,“教民犁耕。由是墾闢倍多,境內豐給”(《後漢書·王景傳》)。東漢以前,九真地區(今越南中部)還是“俗燒草種田”(《後【154】漢書·任延傳》李賢註引《東觀漢記》)。光武帝建武初,以任延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闢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後漢書·任延傳》)。這是長江流域和嶺南地區用牛犁耕田。和帝初,魯恭上疏說:“三輔、並、涼少雨,麥根枯焦,牛死日甚”(《後漢書·魯恭傳》)。這是西北關隴等地區用牛耕。東漢中葉的崔寔說:“今遼東耕犁,既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一人下種,二人輓耬,凡用二牛六人”(《全後漢文·政論》)。這是遼東地區用牛犁耕地。和帝永元十六年,兗豫徐冀四州比年雨多。“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貧民無以耕者,為雇犁牛直。”(《後漢書·和帝紀》)。兗豫徐冀可看作廣意的中原地區。這一地區,西漢以來想已是牛耕地區。
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對農業增産關係至大。上面引用的幾條材料也可以看出,凡引進牛耕和犁耕的地區,都是田疇墾闢,百姓豐足。反之,在文獻記載中也可以看到,一旦發生牛疫,就出現墾地減少,𠔌貴人流。明帝時,劉般上言:“郡國以牛疫水旱,墾田多減”(《後漢書·劉般傳》)。章帝建初元年詔書:“比年牛多疾疫,墾田減少,𠔌價頗貴,人以流亡”(《後漢書·章帝紀》)。後漢政府,對於牛疫都是非常重視的。牛疫一來,關係到農業生産,關係到社會安定,也就關係到政權安危。這也反過來證明,牛耕是相當普遍的。
漢代還用馬耕地。昭帝時,御史大夫桑弘羊與賢良文學之士爭論罷????鐵,文學說:“往者未伐鬍越之時,徭役省而民富足,溫衣飽食,藏新食陳,布帛充用,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乘騎”(《????鐵論·未通篇》)。文學所說的“農夫以馬耕載”的時間是“往者未伐鬍越之時”,當是指的武帝前期和以前。賢良的發言中,也有一段涉及馬耕,賢良說:“古者,諸侯不秣馬,天於有命,以車就牧,庶人之乘者馬足以代其勞而已。【155】故行則服梔,止則就犁”(《????鐵論·散不足篇》)。這裏用的是古者,既已謂之古就不會指漢代,可能是指的戰國。可能戰國已用馬耕,但似不見於先秦文獻。
騾驢似是漢代纔從匈奴傳入內地。武帝時與匈奴貿易,“驘(同騾)驢馲駝,銜尾入塞”(《????鐵論·力耕篇》)。但騾驢是否用於田畝耕作,似未見之記載。
漢代牛耕,一般是二牛牽一犁。西漢趙過行代田法,是“用耦犁,二牛三人”(《漢書·食貨志上》)。東漢崔寔所提到的遼東牛耕也是“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崔寔·政論》,見《全後漢文》)。出土的漢墓壁畫和畫像石裏的牛耕圖,多是二牛牽一犁。如山東平陸棗園村王莽時期墓的壁畫牛耕圖(參看《考古》1959年第9期《山西平陸棗園村壁畫漢墓》),江蘇睢寧雙溝畫像石牛耕圖(《江蘇徐州漢畫像石》十《睢寧縣雙溝地區的畫像石》),陝西米脂東漢畫像石牛耕圖(《文物》1972年第3期《米脂東漢畫像石墓發掘簡報》),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牛耕圖(《文物》1974年第1期《和林格爾發現一座重要的東漢壁畫墓》),山東滕縣黃傢嶺東漢牛耕畫像石為一牛一馬(《農業考古》1981年第2期《略論山東漢畫像石的農耕圖像》)。一牛一馬,等於二牛。一牛牽一犁,未見之記載,出土文物也衹有山東滕縣滕道院東漢畫像石的牛耕圖是一牛牽一犁(《漢代畫像石全集初編》)。
小農一傢一戶是養不起兩個牛的。能用兩牛耕田的至少是小地主或富裕農民。兩牛拉的犁一般可以大些,利於深耕,增加生産量。牛耕、鐵農具的發展,有利於大土地所有者,不利於小農。出土的犁鏵,大而重的,多屬於東漢時期。這一方面反映牛耕和鐵農具在東漢時期的發展,一方面也反映土地集中的現象,東漢比西漢發展。小農能用的,衹有一牛耕犁,甚至一牛也沒有,依靠政府為雇犁牛。如平帝元始二年,罷安定呼池苑以為安民縣,【156】徙貧民於新縣,並賜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和帝永元十六年,遣三府掾分行兗、豫、徐、冀四州,貧民無以耕者,為雇犁牛直。武帝時期,趙過教民代田,而有的地區沒有耕牛,趙過又教民以人輓犁。《漢書·食貨志上》說:“民或苦牛少,亡以趨澤。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輓犁。過奏光以為丞,教民相與庸輓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畝,少者十三畝。以故田多墾闢。”人輓犁,犁不會太重。五十年代,我還看到山東膠東一帶有人拉犁耕田的。
漢代鐵農具的使用,比戰國時期有推廣。漢代人有這樣的話:“鐵器者,農夫之死生也”(《????鐵論·禁耕篇》)。用死生來形容鐵器和農民的關係,可以想見鐵具在農業生産上的重要性,也衹有在鐵農具相當普遍的情況下,才能産生這樣的觀念。
武帝為了打擊豪強兼併,開始由政府專管????鐵,在各地設鐵官;不産鐵的郡,也設小鐵官,用廢鐵鑄造鐵器。依《漢書·地理志》,設有鐵官的郡縣有四十四處,分佈全國各地。鐵官負責製造農具,私造鐵農具受到禁止。
漢帝國幅員廣大,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地區已比較普遍使用牛耕鐵耕,有的地區還比較落後仍用耒耜耕種。《淮南子·主術訓》:“夫民之為生也,一人蹠耒而耕,不過十畝。”《淮南子·繆稱訓》:“夫織者日以進,耕者日以卻。事相反,成功一也。”用耒耜發土,是一步一步的往後退,和我們今天用鐵鍬掘土一樣。《淮南子》的話,並不孤立,《????鐵論》裏也常常提到用耒耜耕地。如《末通篇》說:“內郡人衆,……地勢溫溫,不宜牛馬。民蹠耒而耕,負檐而行,勞罷而寡功。”《國病篇》:“秉耒抱臿,躬耕身織者寡。”《散不足篇》:“燕齊之士,棄鋤耒爭言神仙。”《取下篇》:“從容房闈之間,垂拱持案食者,不知蹠耒躬耕者之勤也。”凡此談到農民耕田的,都說農民使用耒耜。使用耒耕的勞動強度,比牛耕要重,言者或欲強調農夫之苦,故用親耕來表達農民生活。大概漢代牛耕鐵耕雖已相當【157】普遍,但還沒有能完全把耒耜擠出歷史舞臺。一些地區耒耜還很盛用。《散不足篇》提到燕齊,《未通篇》提到內郡。《淮南子》是淮南王劉安招集遊士賓客在淮河流域寫的書,它所反映的情況可能是淮南地區的情況。建武初年,九真地區,“不知牛耕”。永平中,廬江一帶“百姓不知牛耕”,王景任太守,始“教民犁耕”。這些材料都能說明耒耜在一些地區還是很盛用的。
????鐵官營後,鐵器製作粗略。《????鐵論》中賢良文學一再指責“縣官作鐵器,多苦惡”(參看《水旱篇》)。官僚主義經營方式,也從不考慮因地製宜的製作農具,結果製造出來的農具多不合農民使用。如《????鐵論·禁耕篇》說:“秦楚燕齊,土力不同,剛柔異勢,巨小之用,居局之宜,黨殊俗易,各有所便。縣官籠而一之,則鐵器失其宜,而農民失其便。器用不便,則農夫罷於野而草萊不闢。草萊不闢,則民睏乏。”《水旱篇》說:“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
官製作的農具,粗劣,價錢又不便宜。官傢作生意,又不註意給農民方便,農民寧願木耕手耨而不買官造農具。《????鐵論·水旱篇》說:“今縣官作鐵器,多苦惡,用費不剩……傢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務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農事急,輓運衍之阡陌之間,民相與市買,得以財貨五穀新弊易貨,或時貰。民不棄作業,置田器,各得所欲。……縣官……今總其原,壹其賈,器多堅硜,善惡無所擇。吏數不在,器難得。傢人不能多儲,多儲則鎮生;棄膏腴之日,遠市田器,則後良時。????鐵賈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褥耨,土耰啖食。鐵官賣器不售,或頗賦與民。”或頗賦與民,就是官傢強迫農民購買價錢貴質地粗劣的官造農具。
這是牛耕、鐵農具在漢代推廣使用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漢帝國幅員廣大,使用牛耕、鐵耕的同時,不少地區還在使用耒耜,牛耕還未能把耒耜排擠出歷史舞臺,????鐵專賣後,官製的鐵農具【158】質量粗劣,價錢又貴,使得農民寧願用木耒耜耕作,這也一定影響到牛耕和鐵農具使用的推廣。但總的說來,秦漢時期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地區,比起戰國來在逐漸擴大是沒有問題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 | 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 | (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 | (二)國人 | (三)衆、庶、民 | (四)私徒屬 | (五)隸臣妾 | (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 | (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 (三)公田和私田 | (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 | 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 (二)城邦國傢 | (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 (四)禮、刑、兵、稅、役 | 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