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27節:第二節 君子之禮(3)
劉德江 Liu Dejiang
按照周禮的規定,周天子每年秋鼕之際,就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給諸侯,諸侯把歷書放在祖廟裏,並按照歷書規定的每月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春秋中期以後,魯公每月初一不但不親臨祖廟行告朔禮,而且已不聽政,可是還要照例殺一隻活羊"虛應故事"。正因為如此子貢提出去掉"餼羊"。而孔子對他的回答是說,你愛的衹是那衹羊,我愛的是告朔之禮。子貢認為既然沒有內容,形式也就不必要了,何必每月初一還要在祖廟浪費一隻活羊呢。孔子則顧惜"禮"將會喪失掉,"禮"與有羊無羊沒有多少關係,但"禮"是通過它來表現的,若沒有了這羊,"告朔禮"便失去了恢復的可能。所以說孔子並非顧忌形式,他看重的是"禮"及其背後的"仁"的思想。
所以朱熹說:"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然禮雖廢,羊存,猶得以識之而可復焉。若並去其羊,則此禮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意思是說子貢認為徒有形式,就不要浪費。孔子認為雖然"禮"已經名存實亡,但殺羊的儀式還在,終究有"禮"的形式,也就還有辦法來恢復"禮"的實質。如果連殺羊的儀式都沒有了,那麽此"禮"就徹底消亡了,所以孔子加以嘆息。
節制成禮
我們已經知道"禮"並非形式,而是一種源於人之根本的"仁"的表現方式,從根本上對"禮"有了把握。其實要理解"禮"的內涵還有其他的角度,其中有一條可以說成"節制是禮",即把"節制"作為"禮"的基本內涵。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篇第三》)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說,周代藉鑒夏朝、殷朝兩代"禮"的變化規律,以此創製了周代一切制度禮樂文章,那是多麽的美妙偉大啊!因此我主張遵從周的禮製。孔子為什麽這麽說呢?追問這裏面的原因,我們發現周代的禮製處處為民着想,是體現了"仁"的,表現出來則是一種"禮"的節制。
相傳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這就是說夏文化不及商,商文化不及周。周文化高於商文化的原因,在於周王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有愛民節制的思想,因此政治與文化都比商朝有進步。商時人民完全為國王所有,是國王直接所有的一種財産,所以人民的生命為國王所給予,國王有權任意殄滅民命;西周卻有顯著的不同。《尚書》裏保存了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誥,每篇都說到如何保民。《無逸篇》說治民要"先知稼穡之艱難","環保小民,惠鮮鰥寡";《立政篇》說"繼自今文子文孫,其毋誤於庶獄庶慎"。武王在《泰誓》裏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壞的鏡子。武王死後,周公攝行王政七年,依據周國原有制度,參酌殷禮,有所損益,定出一些鞏固統治的禮製,這就是後世儒傢所稱頌的周公製禮。製禮是周公在整個執政期間對有關各種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諸方面的建樹。周本小國,重傢節儉,行富民政治,亦成強盛的大國。剋商以後,周國舊製多被保存。例如商朝大祭祀用牲多至數百頭,甚至殺人充祭品,西周大祭祀用牲不過一牛一羊一豕或二牛,奢儉相差極遠。又如商朝殺人殉葬,周朝世代重農,愛惜民命,貴族或國君死後,不用人殉,而用草人、土車殉葬,後來也就成為周朝的殉葬制度。祭禮和葬禮是大禮,商周有顯著的不同,足見周初禮製主要出於周國舊製,經周公沿用,因而稱為"周禮"或"周公之典"。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為什麽孔子那麽強烈地懷念周代的禮製,周禮不但存在着孔子的"仁"的思想,敬民愛民,還存有體現"仁"的節制之"禮"。所以在孔子的時代,孔子周遊列國要推行他的仁政和禮製,其中的一個目的便是恢復已經崩壞的周代之禮。
"節制"作為"禮"的一個內涵在社會大方面如此,在具體行為上也是一樣。同樣是在《論語·八佾篇第三》裏,孔子的學生林放嚮孔子請教什麽是"禮"的根本。孔子聽了學生嚮他問"禮",特別高興,禁不住稱贊林放,他說:"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意思是說你問的問題真是太好了,意義非常大。禮的根本,與其說過於奢侈的話,不如節儉一些好;舉行喪禮如果過於操辦、面面俱到、流於形式,不如在感情上有所表現。孔子的意思與周代禮製的內涵表達有所不同,但卻有異麯同工之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