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破譯張愛玲的情感密碼:哪一種愛不千瘡百孔   》 一場場幻滅連綴成人生(3)      閆紅 Yan Gong

  有多少少年,有過這樣睏窘的時刻?敏感使我們看得懂父母的眉高眼低,單純又使我們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我們是這樣缺乏經驗,不知道父母也並不像他們標榜得那樣完美,當我們受到傷害,我們衹是惶惑地自省着,這種自省有如一柄銳利的刀,一下一下地,將自己的小心靈,剜割得鮮血淋漓。
  對於一個孩子,父母就是全世界,她在父母那裏受了傷,是無處叫屈,無法療傷的,而她和父母的關係,也决定着她將來和世界的關係,跟父母之間是輕鬆,是緊張,是尖銳,還是柔和,她將來和世界也是這樣。
  童年留下的心理暗疾,就像一棵樹苗上的傷痕,會隨着樹的長高長大而慢慢擴展,變成一生的隱痛。而這些傷痕,大多來自父母老師,他們不可能有惡意,他們衹是被生活的重壓擠得失去耐心,一些言語,一些眼神輕易飛出,讓柔弱的小心靈獨自承受。
  張愛玲後來在跟人交往上很沒有信心,也許在她內心,永遠有一雙眼睛,不是愛憐,不是贊賞,更不是慫恿,而是冷靜地審視地望着她,身處其中,必然鋒芒在背,動輒得咎,所以禁忌多多,當每一個動作都危險,張愛玲習慣了收縮自己,抱緊雙臂,無聲地呼吸,有誰知道或許這姿態不是傲慢,而是少年時代,在母親挑剔的目光中形成的一種習慣。
  惶恐的同時,張愛玲還經歷着人生最大的一場幻滅,之前,在父親那裏,她感受到一次幻滅——雖然她長期盡己所能地瞧不起父親,這種瞧不起裏,有一點撒嬌賭氣的成分,甚至是對於老爸的恨鐵不成鋼,有感情纔會這樣;她萬萬想不到,父親竟會對她如此粗暴無情,而且是在繼母的挑唆下,憤懣使她無力分析父親這一突兀舉動背後那千轉百回的心結,衹顧數自己的傷痕。
  但不管怎樣,至少她從不覺得他完美,母親在她心中,卻是戴着天使的光環的,現在,天使掉到人間,不,是張愛玲自己掀開了天堂的帷幕,本以為該是仙樂飄飄,鮮花如錦,卻發現寒意襲人,徹骨的冰涼,不幻滅是不可能的。
  可是,幻滅這東西,就是個壞東西嗎?隔着浩渺時空,我看黃素瓊,總有似曾相識之感,我在成長過程中,是遇見並崇拜過這類女人的,她們衣着入時,妝容講究,舉止優雅,愛好文藝,以前叫作小資,現在又加進了波西米亞元素,高級一點的還有貴族或留洋背景,一招一式都有個範兒。
  張愛玲的真性情,與之根本就是兩條道上跑的馬,現在她很紊亂,這無疑是一種負面影響,但紊亂之後的幻滅,未必不是有益的。
  幻滅者,虛幻之破滅也,捅破虛幻的肥皂泡,方能觸及真相,沒有經過幻滅的人生多麽虛浮,不敢經歷幻滅的靈魂,多麽脆弱,從某種意義上說,幻滅未嘗不是一種淬火,所謂百煉成鋼,總要經歷這麽幾道。從此之後,張愛玲再也不會那麽激烈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把人世間劈成天堂和地獄這兩半,她學會靜默地艱澀地審慎地觸摸生活,感受它的繁復多變。
  如果說前面的幻滅都是針對具體的人,緊接着到來的一場幻滅則關乎理想,張愛玲自小好強,和一切胸懷大志的人一樣,她不是活在當下,而是活在對於未來的期待裏,“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糰,吃一切難於消化的東西。”這夢想裏還有一個孩童的夢想和天真,她十幾歲的時候就有了超越物質生活的追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天津教育出版社
序:張愛玲是怎樣煉成的(1)序:張愛玲是怎樣煉成的(2)精彩書評:這麽可憐身是眼中人
精彩書評:破譯張愛玲的感情密碼精彩書評:真實的張愛玲在這裏精彩書評:原來張愛玲可以這樣讀
張佩綸的光輝歲月過程主義者和目的主義者(1)過程主義者和目的主義者(2)
李鴻章為啥喜歡張佩綸(1)李鴻章為啥喜歡張佩綸(2)李鴻章為啥喜歡張佩綸(3)
李鴻章為啥喜歡張佩綸(4)就這樣老去(1)就這樣老去(2)
就這樣老去(3)父親是女兒前世的情人(1)父親是女兒前世的情人(2)
黃素瓊這個湖南人很勇敢(1)黃素瓊這個湖南人很勇敢(2)她和他的相互背叛(1)
她和他的相互背叛(2)她和他的相互背叛(3)她和他的相互背叛(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