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三、 杜甫(6)      閔澤平 Min Zeping

  誰在褻瀆兩位詩人之間的友誼呢?這樣的讀者似乎比較多。宋人葛立芳的《韻語陽秋》說:杜甫、李白以詩齊名,正如韓愈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確實難分伯仲。但“杜詩思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杜甫集中談到李白的詩篇很多,如“李白一鬥詩百篇”,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之句,這些詩句似乎在暗示李白詩歌寫得太快了,不夠縝密。而李太白談到杜甫,則說“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為問因何太瘦生,衹為從來作詩苦”(《戲贈杜甫》),似乎在嘲笑他寫詩太費神勞力,“太愁肝腎也”。
  這段話引起了好事者的濃厚興趣。大傢檢閱李、杜二人的詩集,發現杜甫思念李白的詩篇較多,情感顯得頗為真摯,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鼕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他似乎無私無刻不在牽挂着對方。李太白寫給杜甫的是也就是那麽兩三首,其中一首還存在着爭議,那就是葛立芳提到的《戲贈杜甫》。唐人孟棨《本事詩》首次收錄此詩,並確認是李白所作,後來《唐摭言》、《唐詩紀事》、《舊唐書》等都正式將它列為李白作品。孟棨認為李白這這裏譏刺杜甫“拘束”遲鈍,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它是李白的“戲諧”之作,嘲諷之意自然也是有的,所以《舊唐書·文苑傳》說:“天寶末詩人,(杜)甫與李白齊名,而(李)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兩大偉人之間的不和諧,是許多正直善良的讀者所不願意面對的,即使是無傷大雅的玩笑也不行。宋代以後,不斷有人懷疑它是贋作,如洪邁認為“所謂‘飯顆山’之嘲,好事者為之耳”(《容齋隨筆》);仇兆鰲則說,“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斷無此語,且詩句庸俗,一望而知贋作也”(《杜詩詳註》)等。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正表現出了李白對於杜甫的深厚友誼,因為杜甫作詩嚮來是苦費心思的,他“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因此詩的最後一句體現出了李白對杜甫的關心。不過,這樣的關心,聽起來還是很彆扭。
  李、杜之間存在着深厚的友誼是毋庸置疑的,這友誼的不對稱也是理所當然的。當時李太白已經名滿天下,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而初出茅廬的杜甫還未寫出讓我們震撼的作品,思想與風格遠沒有成熟。其實,即使在杜甫創造出大量優秀作品乃至死後的相當長時間內,他依然不被人們所熟知。唐人最著名的選集《河嶽英靈集》(753年)所選作品的詩人達二十四位之多,李白入選的作品位居第三,有十三首,杜甫的作品一首未選。肅宗、代宗時代是杜甫創作的最旺盛階段,但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也沒有選錄杜詩。杜甫逝世後不久,潤州刺史樊晃編《杜工部小集》六捲,在序裏也是惋惜地說杜甫的詩歌衹在江漢一帶流傳,甚至連江東一帶都還不知道他。
  在與李白見面之前,杜甫最閃亮的作品,似乎就是那首《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决眥入歸鳥。會當凌絶頂,一覽衆山小。
  這首詩寫於開元二十八年(740)前後,初見李白則是在天寶三載(744)。開元二十九年,杜甫結束了他的第二次漫遊,回到了偃師(今屬河南),同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成親。天寶三載春夏之間,杜甫回到洛陽,結識了名滿天下的李太白,這是杜甫三十三歲,李太白四十四歲。他們是如何相識的呢?今天讀者一般會認為是以詩為媒,這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他們聚在一起也的確是出於共同的愛好,不過從杜甫寫給李白的第一首詩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當時兩個人他們對求賢訪道的興趣更高: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顔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