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不仅喜爱悟空的责任意识和英雄气概,更喜爱悟空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童心。
从优秀到卓越
师徒四人来到灵山,拜见佛祖,佛祖赐予真经,在佛祖面前受职听封,而只有唐僧和孙悟空成了佛,猪八戒和沙僧却只能是使者和罗汉,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也是一个功绩考核的问题,取经队伍中,唐僧作为领导者,功绩显著,而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保护唐僧,功劳更大,而八戒和沙僧的功劳自然不能和他们的师父和大师兄相比,所以也就未能成佛,要是都成佛了,那么师徒四人的功劳岂不都一样?悟空作为卓越的人才最后得到的荣誉和报酬自然要区别于其他人。
纵观整部《西游记》,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从优秀走向卓越其实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这其中有大闹天宫的懵懂、五行山下的反思、取经路上保护师父和降妖除魔的艰险。但总体来看,有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孙悟空出世后不久便跋山涉水,到处寻访师傅,最后终于得遇菩提老祖,从而学得一身本领,使之具备了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基本条件。
接下来,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他在五行山下苦苦反思,经过五百年才明白自己的成就需要到事业中去完成。他的认识已经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后来,唐僧救出了悟空,悟空保护唐僧西去取经,正是在取经的过程中,悟空经受了磨炼,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发挥到实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他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转变。
最后,师徒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完成了他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这个时候用来约束他的紧箍儿自然消失了,因为他的心魔已经完全消除。
曾经有人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解释,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做了九世的和尚,到第十世的时候才成为唐僧,能够去西天取经,而根据孙悟空五行山下的经历,算起来也差不多一千年,所以,唐僧和孙悟空其实是一个人,他们不过是一个人的两面罢了,取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将这两面最终统一的过程。这样的解释虽然有些牵强,但仔细想来,其实也不无道理,取经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消除心魔、抵达心中灵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消除一个人性格多面中的缺点的过程。
《西游记》中对唐僧与孙悟空的人格特点的描写也是最为矛盾的,也正像一个人的两面。正是这样的矛盾,使得唐僧与悟空有时格格不入。在书中,孙悟空对唐僧的不满和反抗也是常常发生,他们似乎是天生的敌人,心理上的斗争和冲突不断出现。孙悟空对唐僧的“教诲”充满了反抗,但在反抗中又常常不得不妥协,在这种矛盾的振荡中,孙悟空的人格逐步走向成熟,完成了从优秀走向卓越。
孙悟空能成佛,猪八戒和沙僧不能,这也是他们付出的智慧和力量不一样的结果。降妖除魔的责任,绝大部分都由悟空来承担,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除妖降魔,付出的最多。猪八戒喜欢挑唆,遇到困难也喜欢推脱责任,在取经的过程中意志最不坚定,经常一遇到困难就想分行李散伙。沙僧呢,虽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一路上承担起了挑行李的责任,但他智慧不深,本领不强,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所以也成不了佛。
取经路上不仅仅要消除妖魔,更重要的是要消除自己的心魔,所以,在整个取经过程中,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心态,纠正以前的错误。其中,孙悟空的转变是最大的。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只知率性而行,要求自由、平等,直至想到与玉皇大帝轮流做皇帝,并不存在什么君臣、尊卑有序之类的思想。可一到取经路上,在各种困难的磨砺下,悟空尽管对自由、平等的要求依然存在并时有表现,但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及忠孝等观念,却在他的身上从无到有,最后完全融入他的血液。而猪八戒呢,走到最后都还是一个贪吃好色的样子,所以佛祖赐他净坛使者倒是很适合他,可以吃遍天下寺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