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5.造盐者:盐丁(4)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盐贩张士诚、方国珍与其他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元朝随之灭亡,所以史学家说元朝亡于盐政之乱。
  唐、元王朝的丧钟,都是贩盐人敲响的。
  盐民曾经的家园
  有人说海岸有多长,古代的盐田就有多广。在海滨不远的地方,说不定会很容易寻找到古代盐民曾经的家园。盐城就有许多这样的盐民家园,盐城就是与盐俱来的城。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762-763),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沧海桑田,古代海盐生产的遗迹现存虽然很难寻到了,不过在一些奇怪的地名中,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踪影。盐城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地名,便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与海盐相关的一些名称。
  “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通常采用“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
  “灶”是灶民煎盐的设施,盐城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6个乡镇,另外还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
  “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煎盐,为了管理散居灶民,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沿海乡镇地名中至今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
  “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
  “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工具之一,形状像浅锅一样,直径3尺,深3~4寸。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也是以“丿”为地名的。
  这里就是百千年前盐民的家园。在这样一些地名中去仔细寻觅,也许我们能发现古代盐民家园的遗迹。
  卤水与汗水
  有人说,在自贡,连盐业世家都难以说清老祖宗的渊源。早期的井盐生产者,或是没有土地的佃民,被业主招募务工;或是流民刑徒,在官井上充作刑役。清代时,因蜀中井盐的繁荣,更是诱惑了不少入川淘金的移民。
  为了蜀中取之不尽的盐利,许许多多的外省移民,无论是怀揣银两还是身无长物,他们跨过秦岭跨过剑门关,穿过夔门穿过大三峡,在这膏腴之地安了家。今天行走在自贡大街上的人哪些是原住民,哪些是移民者的后裔,已经没有人能区别开来了。
  清代蜀中各大盐厂的井、灶工人,陕西籍占七八成,川籍只占到二三成。犍乐盐厂靠盐发财的多是楚、粤人,富荣盐厂的大盐商则多是陕西人。更多的当然并没有发什么财,仍然世世代代做着盐工。
  据民国初年的记述,由于卤井和火井的大量开发,在自贡的产盐区,“自、贡两场毗连,业盐劳动者不下10万余人,牛马亦过数万匹。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十说:“四川货殖最巨者为盐。……大盐厂如犍、富等县,灶户、佣作、商贩各项,每厂之人以数十万计,而沿边之大宁、开县等厂,众亦以万计。”
  在富荣盐场,“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以巨金业盐者数百家”。在射洪,“居民强半以井为业”。在乐山,“城人半藉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这样看来,本土的川人也动了心,一半的人口都在为盐利奔忙,哪怕是凿眼小井也是有利可图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