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27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6)      Liu Xuyi

  著名学者许倬云先生说:"一个人如果在历史上没有什么重要性的话,就不可能在《左传》中被提及。"并把这作为他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流动的一个基本前提。那么孔父嘉的重要性在哪里,值得《左传》在此专门谈论他呢?
  孔父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对于宋国,而且对于整个春秋历史而言都可以这么说。
  第一,他是托孤重臣。隐公三年,宋穆公得了重病,召大司马孔父嘉,把殇公托付给他,说:"先君舍弃了他的儿子与夷,而把君位传给了我,我怎么敢忘记?如果托大夫之福,我能得以保全首领而死,先君问起与夷,我将用什么话来回答呢?请你奉立与夷为君,主持社稷国家,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了。"
  孔父回答道:"群臣都愿意奉您的儿子冯继承君位啊。"
  穆公说:"不可,先君认为我有德行,让我主持社稷。倘若抛弃德而不辞让,那是丢掉先君的美德啊。怎么算得上是贤能呢?发扬光大先君的美德,不正是当务之急吗?先生不要废弃了先君的功业啊。"
  先君是谁呢?就是宋穆公的哥哥宣公。他临死之前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与夷为君,而是把君位传给了弟弟也就是穆公。故穆公临死,思回报兄之大德,要孔父嘉奉与夷为君,同时把自己的儿子冯打发到郑国去了。所以"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
  穆公临死,将这样的托孤大事交给孔父嘉,可想而知,孔父嘉的份量。
  其二,孔父嘉是殷商后裔,为人刚直无私。不单如此,如果告诉你他还是后世大圣人孔子的乃祖,就不难明白此人的重要性了。所以宋宣公知人,宋穆公也知人,把这样的重托交给此人,他可以放心。
  其三,孔父嘉之死,导致了孔子由贵族而平民,是春秋时期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影。那么,孔父嘉又是怎么死的呢?
  导致孔父嘉之死的原因有三:
  第一,是宋殇公的听谗言而弃忠谏。卫国州吁自立为君后,为了巩固其地位,一面讨好诸侯,一面征伐郑国,想以此来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宋国是当时和郑国矛盾较深的一个国家,州吁便想拉拢宋国一起伐郑。他派人来见宋殇公,挑拨他与公子冯的矛盾。原来殇公虽然即位,但心眼狭小的殇公一直把穆公之子公子冯看作是他的心腹之患,而公子冯此时正被其父穆公打发居住在郑国,所以州吁要他一起兴兵去攻打郑国,正合他的心意,一拍即合,宋殇公竟然同意了。
  无端攻打郑国,首先就遭到了宋国两位大臣的反对。一是孔父嘉,他认为州吁弑兄有罪,不可轻信,但殇公不听;一是华父督,他是宋国的太宰。他与公子冯一向私交很好,当然不愿意看到宋国去伐郑国。他口里不敢反对,但心里却颇有怨气。
  接下来就发生了郑国东门之围,宋国因为爵位最尊还充当了盟主角色,把郑国东门围了五天没有取胜,只好退兵;第二年,为报东门之围,郑国先是采用讲和的方式离间了宋陈卫蔡四国之盟,采取个个击破的方式,单单以宋国为目标,并宣称是王命,"奉天伐罪",约同齐、鲁、许三国攻宋。这期间虽然有胜有败,但宋国绝对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第二个原因是,华父督见色而起杀心。《左传》桓公元年载:"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记桓公元年之事很简略,仅仅只有五句话,其中竟把这样一件小事记下来了,足见这事不小,作者之用心也由此可见一班。这里虽然没有半点褒贬,然而,读者自然而然地明白其中的奥妙。"目逆而送之",古时男女授受不亲,男女相会于途,理当回避,可是华父督不仅不回避,反而把目光迎上去(逆就是迎),又目送她远去,口里还情不自禁念念有辞:好漂亮!好风骚!一个毫无礼仪的十足的好色之徒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左传》向来惜墨,却在这样一个细节上作了精心刻划,为什么呢?这就为后来华父督攻杀孔父嘉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原因是,煽动兵士情绪,借刀杀人。孔父嘉既是托孤大臣,又颇受宋殇公信任,因而执掌军权,华父嘉虽然起了杀心,却也无奈他何。于是华父督就使出了借刀杀人计。
  宋国的对外战争都是孔父嘉统率的,因为他是托孤大臣,又是国防部长,他虽然不乐意打仗,但也只好顺着殇公。这样就让太宰华督父心里不快了。一方面他一直向着公子冯,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大权旁落。自孔父嘉带兵以后,十年之间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对外战争。华父督借宋国百姓颇有怨言之机,到处散布谣言,说这一切都是孔父嘉造成的,于是把国人的怨恨都指向孔父嘉。
  桓公二年即周桓王十年,孔父嘉照旧加紧操练人马。由于他治军颇严,更兼长期的作战,已使得老百姓难以忍受。华父督看准时机,令人暗地里在军中散播谣言,说是大司马又要出兵攻打郑国了。于是一下子人心浮动。一些士兵甚至跑到太宰府来诉苦请愿,但华父督拒不接见,背地里却叫人好生安慰。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兵士都聚集在太宰府门前,希望得见太宰,一直闹到黄昏,兵士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华父督知道时机到了,便佩剑束甲而出,对兵士发表讲话。他一边假意劝说,叫兵士不要冲动,以免大司马得知,会受军法处置;一边却以同情的姿态说这都是主公偏听偏信大司马,不听劝谏所致,故意激起兵士对孔父督的仇恨。直说得兵士鼓噪而起,要求华父督带领他们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于是,华父督就在兵士们的簇拥下来到了大司马府,当孔父嘉得知消息迎上前来,就被一刀砍死。华父督忙不迭赶到孔父内室,抢了孔父之妻。
  《左传》桓公二年载:"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无缘无故不待君命擅杀托孤大臣,这一做法引起了宋殇公的愤怒。于是华父督就害怕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殇公也杀了。不过,《春秋公羊传》的说法有所不同,他说,孔父嘉之死是因殇公而死的。本来华父督是想弑殇公,但由于孔父嘉"义形于色"。什么叫"义形于色"呢?就是说孔父嘉作为元老大臣还活着,他站在朝堂上就没有人敢去为难国君,因而要想杀殇公,就只有先杀掉孔父嘉,而孔父一死,殇公必来救他,这样就好杀了。
  总之,殇公和孔父嘉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做了冤死鬼。华父督得以偿心愿。他迎回公子冯,立为庄公,自己把持朝政。
  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代先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之后,他的曾孙孔防叔,害怕华父督而逃到了鲁国。自此,孔氏的贵族身份与卿位就失掉了,由贵族公卿变为士族,即平民中的读书识礼者。春秋时期,不少贵族就类似于孔氏一样,随着社会混乱程度加剧,或因为战争,或因为内乱,逐渐失去了贵族身份和地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