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白居易   返回  唐詩鑒賞辭典大林寺桃花      劉學鍇 Liu Xuekai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首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初夏,當時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任上。這是一首紀遊詩,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關於他寫這首詩的一點情況,本集有《遊大林寺序》一文,可參考。
  全詩短短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麽深奧、奇警的地方,衹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絶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們從緊跟後面的“常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衝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麽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頸,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着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着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麽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他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衹不過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衹是有腳而已?你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啓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絶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褚斌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宿紫閣山北村村居苦寒輕肥
買花上陽白發人杜陵叟繚綾
賣炭翁夜雪長恨歌琵琶行
花非花邯鄲鼕至夜思傢賦得古原草送別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惜牡丹花望驛臺江樓月村夜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燕子樓藍橋驛見元九詩舟中讀元九詩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