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到丽正门的一条直线,就是大都城的中央子午线。这里是真正的龙脉吉地,因而这里就成为皇帝专用御道和御用宫殿的所在地。从秦汉到唐宋,历代的天文、地理大师们都把京城子午线作为中央子午线。将中央子午线与京城中轴线从规划到设计到建筑,合而为一,则是元大都的创举。刘秉忠、郭守敬、刘秉温都是天才的天文、地理学者,也是一代博学的风水大师,他们在中央子午线上建筑了王朝正殿的大明殿,设计了最为珍贵的七宝灯漏作为大明殿的装饰和照明。
燕京作为元帝国的都城,自公元1264年定都,到公元1368年覆亡,前后经历了104年,共有十个皇帝生活在这里。元帝国刚刚定都燕京时,京城还是辽的旧城,残破不堪。元名其为中都大兴府,开始大规模兴建。四年后,动工建造新城。再过四年,燕京初具规模,忽必烈正式定国名为元,次年名燕京为大都。上都开平府从此成为元帝国的陪都。
元大都新城的营建,前后经过了整整十年。然后,又用八年的时间用于内城的完善和装修。元大都的主要设计人是汉人刘秉忠、赵秉温、张柔、张弘、殷天祐;蒙古人野速不花;女真人高觽;色目人也黑迭儿。大都在今北京城偏北,呈长方形,东西与今北京的内城一致,南到今东西长安街,北到德胜门、安定门外五里,俗称土城。
元大都城垣遗址大都城垣是夯土筑成的,四周有十一个门。东为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西为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北为安贞门、健德门;南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哪吒震四海,据说是有三头、六臂、两脚,因此大都的主要设计者将十一个吉利的数字用于安排大都城门,同样表示着威震天下。
大都包括外城、皇城、宫城三个部分。皇城、宫城是在金中都原万宁宫的基础上建筑而成。负责宫城修建的是提点宫城所,先建正殿大明殿。再建寝殿、香阁以及周庑两室。最后建东宫。东宫临近太液池,称为隆福宫。元中叶时,又兴建兴圣宫。
元代大都的皇宫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太液池同时又将宫室分成三个自成体系的部分,即大内、隆福宫、兴圣宫。皇城城墙称为萧墙、阑马墙。墙外古木参天。皇城的正门是南门灵星门,正对都城正门丽正门。灵星门又叫红门,门前有宽阔的广场,西侧是千步廓,门内是一条内河。内河河上建有三座白石桥,叫做周桥。桥上雕琢龙凤祥云,石质晶莹如玉。桥下有四条白色石龙。
宫城地处皇城东部,呈长方形,周迴约九里。宫城的城墙全部是由砖砌成的。宫城南有崇天门、拱星门、云从门;北有厚载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宫城四角都是十字形角楼,角楼上下三层覆盖琉璃瓦顶。崇天门是宫城正门,门两边有两观,门上有楼,两观上筑有角楼,下列五门,显得气势雄伟。崇天门前有一条水渠流过,门内是大明门,大明门内便是宫城的正殿大明殿。
宫城中的宫室由南北两个部分组成。南面是处理政务的所在,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是帝后休息的地方,以延春阁为主体。大明殿和延春阁都坐落在皇城、宫城的中轴线上。
大明殿又叫长朝殿,至元十年建成,东西达二百丈,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举凡重大节日、庆典、大朝会等礼仪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大殿台阶三组,周围绕以龙凤玉石勾栏。殿楹四向都是方柱,饰以起花金龙云的白石龙云。楹上有鹿顶斗拱,攒顶有黄金双龙。琐窗帖金铺,中设山字玲珑金红屏台。台上设金龙床,两边是毛皮伏虎。殿内设有皇帝、皇后的宝座,元代制度规定,帝、后并坐临朝,共理天下。大明殿台基上还有一种惹人注目的莎草,是特地从北漠中移植过来的叫做誓俭草,是世祖忽必烈想让子孙不忘祖辈的创业艰危。柯九思有首《宫词》对此作了生动地描述:
黑河万里连沙漠,世祖深思创业艰。
数尺阑干护春草,丹墀留与子孙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