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演绎 话说唐僧   》 穿越西域各国(4)      Feng Baoshan

  次日天亮,玄奘等人继续西行。经过银山(即库木什山,在今托克逊)时,在山的西边遇到劫匪,送了一些东西给他们后,劫匪散去了。这天晚上,玄奘一行就歇宿在王城附近的一条河畔。同歇宿的,另外还有几十位商人。商人们要赶生意,天未亮便起程,走到了前方几十里处,遭劫匪劫杀,竟全部死于非命,无一人逃脱幸免。当玄奘一行赶到的时候,只见尸体纵横,财物一空,不免兔死狐悲,十分伤感。
  这时已经依稀可以看到阿耆尼国的京都了。阿耆尼王率领群臣前来迎接,请进国都供养。因为曾经被高昌国侵扰,阿耆尼国与高昌国的关系并不怎么融洽。由高昌大臣率队的玄奘一行,在阿耆尼,也仅是得到礼节上的招待,甚至连惯有的驿站换马都没有,所以,玄奘一行也只是在这里歇了一宿,次日便匆匆离去。
  渡过了一条大河,便是一马平川,走了几百里的坦途,便进入屈支国。屈支,古称龟兹,位于今新疆阿克苏专区库车县。古屈支国东西长千余里,南北宽六百余里,都城约在今天库车附近的皮郎旧城。该国中盛产名马。此地风俗,新生的婴儿,要用木块将脑袋夹起,使之呈扁形成长。该国隔五年要举办一次盛大的斋会,每当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众会集于大会场,从国王到百姓,都停下手中所有的事务,斋戒听法。各寺院用车载了盛装的佛像,俗称行像,纷纷云集会所。在大会场西北方向,隔河有阿奢理贰寺,传说是前代国王为嘉奖其御弟的美德而修建。这里还是前代高僧鸠摩罗什的出生地,一个隆重佛教的地方。
  近屈支国都,屈支国王率群臣与僧人木叉毱多等前来迎接。在城东门外,更有数千僧人搭起帐篷、安设佛像,奏乐欢迎。有几十位高昌僧人在此出家,都集中在城东南的一所寺院中,因为玄奘一行是从家乡过来,这些僧人便恳切邀请先到他们的寺里,当晚,玄奘等人就在高昌僧人的寺中过夜。
  次日,屈支王派人来请,备陈供养,极为丰盛。所进食物中有三净肉,玄奘不肯享用。国王诧异,不明白是怎样一回事。玄奘向他解释说:“三净肉仅是为方便渐教所开,并非大乘佛教的原旨。玄奘信奉的是大乘,所以不能接受。”于是国王令取来素食,献给玄奘。
  在宫中用过了斋,由该国佛教大师木叉毱多引路,玄奘等人前往当地最大的寺院阿奢理贰寺参拜。寺院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佛像雕刻也都巧夺天工,惟妙惟肖。木叉毱多正是该寺的住持。木叉毱多曾经游学印度二十几年,博涉众经,尤其对《声明》这门研究语言的学问有其专攻,受到屈支一国上自朝廷、下到百姓的崇敬。在玄奘面前,木叉毱多不免要倚老卖老,接待只是出于礼貌的纯为面子上的事情,并没有将年轻的玄奘放在眼中。
  话题自然就讲到了西行求法。木叉毱多说:“在我们这儿,《杂心》、《俱舍》、《毗婆沙》等各类经典,一应俱有,足够你学习使用了,实在是没有必要再万水千山、远途跋涉,去吃那一番非人的辛苦。”玄奘问道:“这里有《瑜伽论》吗?”木叉毱多一副不屑的神情,说:“这是一部充满邪见的书,问它干吗?真正的佛门弟子,是不要学这样的书的!”这番话,使木叉毱多在玄奘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改变了。玄奘有足够的修养,可以宽容一切,但决不允许有人玷污他心中最崇高庄严的圣经,他当即不客气地反驳:“《婆沙》、《俱舍》,我国就有。所遗憾的,只是感觉到它们道理讲得肤浅,不能有透彻终极的说法,所以在下才要西行印度,求取大乘经典《瑜伽论》。《瑜伽论》是弥勒菩萨的学说,诽谤它是邪书,岂不怕身后下九层地狱吗?”妄自尊大的木叉毱多当然不允许一个后生小辈如此公然地向自己的权威进行挑战,也就不再讲什么待客的礼节,说道:“这正是因为你对《婆沙》等经一知半解,才会认为它们没有足够深刻的思想见解。”玄奘针锋相对地说:“那么,法师您,懂这几部经书吗?”回答曰:“都有一番深入的研究。”玄奘当下引《俱舍论》开头的语句发问,木叉毱多的解释已然十分荒谬;玄奘进一步发问,木叉毱多被问得有些不大愉快,说:“再问其他。”玄奘更引别的文字,木叉毱多脑子里已经是一片混沌,说:“《俱舍论》中,没有此段文字。”站在他身边的国王的叔叔智月和尚,已经无法容忍木叉毱多竟如此强词夺理,不禁站出来说,经中有此原话,还去找来了经书逐字诵读,木叉毱多羞愧得无地自容,更无法再作狡辩,只得承认是自己年迈健忘,一时忘了的缘故。玄奘再问他别的经典,解释也大抵难中款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西游记
王立群作序(1)王立群作序(2)楔子(1)楔子(2)
楔子(3)楔子(4)华阀裔孙(1)华阀裔孙(2)
华阀裔孙(3)净土寺出家(1)净土寺出家(2)游学大江南北(1)
游学大江南北(2)求法缘起(1)求法缘起(2)求法缘起(3)
求法缘起(4)杖策孤征(1)杖策孤征(2)杖策孤征(3)
杖策孤征(4)杖策孤征(5)杖策孤征(6)穿越西域各国(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