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高糧價的誘因和背後的危機:糧食戰爭   》 第27節:誰在控製着我們吃什麽      佚名 Yi Ming

  誰在控製着我們吃什麽
  2007年9月,我(周立)在美國中北部做農場調查時,有一晚住在衣阿華州的農民蓋瑞傢。蓋瑞衹耕作2英畝土地,擁有一個小型農場。晚餐中,我們談起了食物收益的分配結構。他深有感觸地從櫃子裏拿出了一盒早餐燕麥片,問我:“你說,這盒燕麥片我們農民能得到多少錢?”他告訴我,這盒美國人最常見的早餐食品,在超市中至少賣3.5美元,而出售燕麥的農民,衹能從中得到5美分,也就是1.43%。實際上,伴隨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結構的變遷,消費者在食物上的花費越來越多,農民得到的收入卻越來越少。錢被誰賺去了呢?是那些食物巨人—大型食品企業。在認識了食物帝國的糧食武器後,我們還有必要認識食物的商品化,以及食物巨人在食物商品化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從1996年起,美國新的農業法案實行,以農業補貼制度代替了糧食儲備制度。市場價格高,政府減少補貼;市場價格低,則增加補貼。1998年後,美國政府的農業補貼一直穩定在每年200億美元,但是這200億美元的補貼,表面上是進入了農民的口袋,實際上,農民的農場收入,在近些年不僅沒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美國農場的全國淨收入,由一度的540億美元,下降到不足500億美元。補貼實際上全部落入了控製農業生産上遊投入品和下遊加工、儲運、銷售各個環節的食品集團手裏。
  這些糧食寡頭,在得到低價商品糧的補貼後,以此為原材料基礎,建立了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食物競爭力—廉價糧食基礎上的廉價食物體係。這一強大的資本,不僅扭麯了食物利益的分配結構,還扭麯了食物加工結構和貿易體係,扭麯了消費者營養體係,使得公衆健康受到巨大威脅。
  就食物加工和貿易而言,這些食品集團涵蓋了農産品投入、生産、加工和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實現了全球性的橫嚮一體化和縱嚮一體化,使得跨國交易變成了公司內部貿易。他們有選擇地衹讓農民種少數經過基因改造的高糖或高油𠔌物,使得一兩代前還十分自然的食物結構,已經變成了無處不在的人工食物結構。這一食物結構,主要建立在對廉價的人工配置的高糖和高油玉米、大豆等轉基因作物的利用上。而健康的農産品,如水果、蔬菜等,得不到一分錢的政府補貼,其生産規模相對於需求在萎縮,消費人群越來越集中於中高收入階層,其價格也在不斷地上漲。在過去的20年裏,美國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價格,已經上漲了40%,而軟飲料、糖類、油脂類以及飼料傢禽等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軟飲料價格下降了20%多。
  於是,表面看,美國人的餐桌在豐富,世界上各個發展中國傢國民的餐桌也在豐富。然而,一個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怪現象也隨之出現,窮人越來越胖。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傢步發達國傢後塵,它們的國民也越來越多地患上了肥胖癥,而真正的富人,卻體態正常或消瘦。這正是農作物體係的失衡帶來了食物加工體係的失衡,從而帶來了消費者營養結構的失衡。一個又一個表面自由和自主的消費者,變成了按公司開出的食物配方喂養自己的食物消費機器。
  為了俘獲更多的消費者,我們看到,鋪天蓋地的營養廣告、營養專傢建議,以及一波又一波的飲食潮流,在衝擊着人們的胃腸和心靈;一個又一個消費者,削尖了腦袋要迎合被産業資本定義的格調和風尚,卻一個又一個地掏空了錢包,落入了不健康、不自然之中。有數據顯示,美國農業部3.33億美元的營養教育預算,與食物與飲料公司的“營養教育”相比,少得可憐,僅是百事可樂(12億美元)的27.8%、食品集團(66億美元)的5%。消費者被誰教育、被誰洗腦,由此一目瞭然。
  農業是一個與自然相交換的部門,農業生産者的組織化是相對分散的。食物消費者由一個個小家庭和個人組成,更談不上有效的組織化。可是,將生産者和消費者連接起來的食品集團,卻是高度組織化的。在美國以及少數農業大國,它們與另外一個高度組織化的強勢機構—政府,實現了強強聯合,於是,就出現了強者的盛宴和弱者的眼淚。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如何考慮安排市場交易者的對等地位,可能是避免美國故事在中國上演的關鍵。但要應對食物帝國的擴張,則遠遠不是在市場經濟框架下能夠解决的問題,也超出了一國的能力範圍,可能需要國傢間更多的協調,來製衡食品集團的跨國貿易。
  美國為何要當食物帝國
  當食物逐漸脫離其人類生存必需品性質,被商品化和政治化後,美國正逐漸成為一個食物帝國。這一帝國以糧食對外援助、農産品自由貿易、單一食品體係的擴展,將糧食作為武器,控製了諸多發展中國傢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的全球糧食危機,是這一帝國擴張的過程和結果。
  2006年以來,世界糧食價格持續上漲,但許多發展中國傢的農民,不僅不能從糧價上漲中獲得好處,卻面臨着破産的命運。原因何在?
  從表面上看,這是自由貿易體係下,小農家庭農場競爭不過産業化農場的失敗,背後原因卻是小農家庭農場競爭不過美國的財政部。在過去的20年裏,美國政府一直在提高對農業的直接補貼。在1995~2002年間,美國提供了114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年平均142.5億美元。在2002年,美國還通過了一個新的農業法案,該法案將美國基本農業補貼體係再延長10年,預計補貼總額高達1900億美元。以補貼支持的産業化商品糧生産體係,將本來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小農經濟擠壓到了生存危機的邊緣。可以說,世界上最窮的農民正被迫與工業國傢的財政部競爭。這就是近幾十年來發展中國傢“三農”問題的一大背景。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糧食戰爭已經打響第2節:告別廉價糧食時代(1)第3節:告別廉價糧食時代(2)
第4節:高糧價刺痛了誰第5節:國際𠔌物市場價格走勢第6節:令人擔憂的世界人口增長
第7節:疲弱的美元也吃糧(1)第8節:疲弱的美元也吃糧(2)第9節:糧食是怎麽“吃”人的
第10節:探析糧食危機誘因(1)第11節:探析糧食危機誘因(2)第12節:糧荒威脅全球安全
第13節:國際糧食救援行動告急第14節:美國的“糧食武器”第15節:扭麯的美國農業補貼制度(1)
第16節:扭麯的美國農業補貼制度(2)第17節:食物營養結構被嚴重扭麯第18節:對食物鏈條的全過程控製
第19節:“食物帝國”的生意經第20節:“食物帝國”背後的“食物巨人”(1)第21節:“食物帝國”背後的“食物巨人”(2)
第22節:食物的政治化(1)第23節:食物的政治化(2)第24節:食物的政治化(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