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1)      於丹 Yu Dan

  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他的這種人生軌跡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仍有許多啓迪意義。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來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
  這種感慨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這是大傢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滄桑?
  大傢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長聯上聯一開始就說:“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下聯的對句呢,是“數千年往事,註到心頭”(孫髯《題昆明大觀樓》)。
  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衹是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輓不回、留不住的光陰。
  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哀江頭》);劉禹錫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西塞山懷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恆,這種強烈的反差,足以帶給人們強烈的心靈震撼,讓你愴然泣下。
  難怪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發出那種無端之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衹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在這天地幽幽,物序流轉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需要有一種什麽樣的人生規劃呢?當然,這種規劃是艱難的,因為規劃本身已經意味着捨棄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着流水興嘆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同時給他的學生,也給千年萬代的後人描述了這樣的一種人生軌跡: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
  語·為政》)
  這是一個粗略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上,有幾個重要階段被特別地強調出來。讓我們看一看聖人所描繪的這個人生坐標,看它對我們今天還有什麽樣的藉鑒意義。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藉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鎸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這一切要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則製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孔子的“十五志於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自己經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說自己不是生下來就瞭解很多事情,衹不過是對古代文化、對古人所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
  今天我們要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社會,那麽什麽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呢?
  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說法,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這顛覆了我們過去的認識。一直以來,我們以為導致思維改變的學習纔是好的學習。比如一個觀點,一個理論,哪怕一個道聽途說的見聞,入乎耳,發乎口,可以再去講給別人,這就是一種學習。但是在今天,衹有導致一個人整個價值體係重塑,行為方式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的學習,纔是好的學習。
  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現在的孩子已經不衹是“十五嚮學”了,很多比五歲還要早就開始學習了。但是都學了什麽呢?不少孩子會背圓周率,能夠背到小數點後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夠背長長的古詩,成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節目。但是這些對他這一生真的有用嗎?今天的嚮學還有多少是孔子所說的“為己之學”?還有多少能夠學以致用?
  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信息太多,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選擇的難題,因此就更需要有選擇、有規劃地進行學習。
  “過猶不及”,這是孔子的觀點。再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腦子復製成一個電腦的內存,還不如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他所提倡的是這樣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
  我們現在的學院式教育有一個規範長度,但寬度卻可以改變。也許孔子提倡的這樣一種學與思結合的方式會給我們非常好的啓發。
  經過這樣的學習、歷練,我們逐漸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這樣就走到了三十歲。
  “三十而立”,是我們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幾乎每個人到了這個年紀,都會捫心自問:我“立”起來了嗎?
  那麽怎樣纔算立起來了?是否衹要有車,有房,或者有了一個什麽樣的職位就算立起來了呢?而立之年對於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樣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這個年紀,在今天,在這個心理斷乳期大大錯後的時代,尤其是在大都市裏,還被稱作“男孩”“女孩”,那麽怎樣判斷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否“立”起來了呢?對於“立”字,應該有什麽樣的擔當呢?
  大傢知道,黑格爾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論。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剛剛讀小學的時候,他相信太陽是明亮的,花朵是鮮紅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滿溫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終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沒有憂傷的。其實這就是正的結果。但是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就會出現比較強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歲剛剛步入社會時,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都不盡人意,覺得成人世界欺騙了自己,覺得生活中滿是醜陋、猥瑣、卑鄙和欺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憤青”。這個時候,青春的成長有它特有的蒼涼,人必然表現出一種反彈。那麽走到三十歲,應該是人生“和”的階段,就是既不像十來歲時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覺得一片慘淡。
  三十而立的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纔是在社會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第2節:天地人之道(1)
第3節:天地人之道(2)第4節:天地人之道(3)
第5節:天地人之道(4)第6節:心靈之道(1)
第7節:心靈之道(2)第8節:心靈之道(3)
第9節:心靈之道(4)第10節:處世之道(1)
第11節:處世之道(2)第12節:處世之道(3)
第13節:處世之道(4)第14節:君子之道(1)
第15節:君子之道(2)第16節:君子之道(3)
第17節:君子之道(4)第18節:君子之道(5)
第19節:朋友之道(1)第20節:朋友之道(2)
第21節:朋友之道(3)第22節:朋友之道(4)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