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史 》 国语注 》
卷三周语下·3、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韦昭 Wei Zhao
灵王二十二年〔一〕,谷、洛斗,将毁王宫〔二〕。王欲壅之〔三〕,太子晋谏曰:“不可〔四〕。晋闻古之长民者〔五〕,不堕山〔六〕,不崇薮〔七〕,不防川〔八〕,不窦泽〔九〕。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一0〕;川,气之导也〔一一〕;泽,水之锺也〔一二〕。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一三〕。疏为川谷,以导其气〔一四〕;陂塘污庳,以锺其美〔一五〕。是故聚不阤崩,而物有所归〔一六〕;气不沈滞,而亦不散越〔一七〕。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一八〕。然则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饥、寒、乏、匮之患〔一九〕,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二0〕,古之圣王唯此之慎〔二一〕。 〔一〕灵王,周简王之子灵王大心也。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四年也。是岁,齐人城郏。 〔二〕谷、洛,二水名也。洛在王城之南,谷在王城之北,东入于瀍。斗者,两水激,有似于斗也。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之西,而南流合于洛水,毁王城西南,将及王宫,故齐人城郏也。案:“ 斗者,两水激,有似斗也”,公序本“激”作“格”,又此九字在“ 谷、洛二水名也”句下。 〔三〕欲壅防谷水,使北出也。 〔四〕晋,灵王太子也,早卒不立。 〔五〕长,犹君也。 〔六〕堕,毁也。 〔七〕崇,高也。泽无水曰薮。 〔八〕防,障也。流曰川。 〔九〕泽,居水也。窦,决也。不为此四者,为反天性也。 〔一0〕物所生归也。 〔一一〕导,达也。易曰:“山泽通气。” 〔一二〕锺,聚也。 〔一三〕聚,聚物也。高,山陵也。下,薮泽也。 〔一四〕疏,通也。 〔一五〕畜水曰陂,塘也。美,谓滋润也。 〔一六〕大曰崩,小曰阤。 〔一七〕沈,伏也。滞,积也。越,远也。 〔一八〕物有所归,故生有财用。山陵不崩,故死有所葬。齐语曰:“陵为之终。” 〔一九〕短折曰夭。狂惑曰昏。疫死曰札。瘥,病也。 〔二0〕虞,度也。 〔二一〕慎逆天地之性也。 “昔共工弃此道也〔一〕,虞于湛乐〔二〕,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三〕。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四〕,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五〕,尧用殛之于羽山〔六〕。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七〕,厘改制量〔八〕,象物天地〔九〕,比类百则〔一0〕,仪之于民〔一一〕,而度之于群生〔一二〕,共之从孙四岳佐之〔一三〕,高高下下,疏川导滞〔一四〕,锺水丰物〔一五〕,封崇九山〔一六〕,决汨九川〔一七〕,陂鄣九泽〔一八〕,丰殖九薮〔一九〕,汨越九原,〔二0〕宅居九隩〔二一〕,合通四海〔二二〕。故天无伏阴〔二三〕,地无散阳〔二四〕,水无沈气〔二五〕,火无灾燀〔二六〕,神无闲行〔二七〕,民无淫心〔二八〕,时无逆数〔二九〕,物无害生〔三0〕。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三一〕,莫非嘉绩,克厌帝心〔三二〕。皇天嘉之,祚以天下〔三三〕,赐姓曰‘姒’、氏曰‘有夏〔三四〕’,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三五〕。祚四岳国,命以侯伯〔三六〕,赐姓曰‘姜〔三七〕’、氏曰‘有吕〔三八〕’,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三九〕。 〔一〕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或云:“共工,尧时诸侯,为高辛所灭。”昭谓:言为高辛所灭,安得为尧诸侯?又尧时共工,与此异也。 〔二〕虞,安也。湛,淫也。 〔三〕堙,塞也。高,谓山陵。庳,谓池泽。 〔四〕有虞,舜也。鲧,禹父。崇,鲧国。伯,爵也。尧时在位,而言有虞者,鲧之诛,舜之为也。 〔五〕播,放也。称,举也。举遂共工之过者,谓鄣洪水也。 〔六〕殛,诛也。舜臣尧,殛鲧于羽山。羽山在今东海祝其南也。案:“祝其”下,公序本有“县”字。 〔七〕度,法也。 〔八〕厘,理也。量,度也。 〔九〕取法天地之物象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 〔一0〕类,亦象也。 〔一一〕仪,准也。 〔一二〕度之,谓不伤害也。 〔一三〕共,共工也。从孙,昆季之孙也。四岳,官名,主四岳之祭,为诸侯伯。佐,助也。言共工从孙为四岳之官,掌帅诸侯,助禹治水也。 〔一四〕高高,封崇九山也。下下,陂障九泽也。疏川,决江疏河。导滞,凿龙门、辟伊阙也。 〔一五〕锺,聚畜水潦,所以丰殖百物也。 〔一六〕封,大。崇,高也。除其壅塞之害,通其水泉,使不堕坏,是谓封崇。凡此诸言九者,皆谓九州之中,山川薮泽也。 〔一七〕汨,通也。 〔一八〕鄣,防也。 〔一九〕丰,茂也。殖,长也。 〔二0〕越,扬也。 〔二一〕隩,内也。九州之内皆可宅居也。 〔二二〕使之同轨也。 〔二三〕伏阴,夏有霜雹也。 〔二四〕散阳、李梅冬实也。 〔二五〕沈,伏也。无伏积之气也。 〔二六〕燀,焱起貌也。天曰灾,人曰火。案考异卷一:“‘焱’,补音作‘猋’,文选注引作‘炎’。案作‘炎’是也。‘炎’误作‘焱’,又误作‘猋’”。 〔二七〕闲行,奸神淫厉之类也。 〔二八〕阴阳调,财用足,故无淫滥之心也。 〔二九〕逆数,四时寒暑反逆也。 〔三0〕蝗螟之属不害嘉谷也。 〔三一〕帅,循也。轨,道也。仪,法也。 〔三二〕谓禹与四岳也。嘉,善也。绩,功也。克,能也。厌,合也。帝,天也。 〔三三〕祚,禄也。论语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是也。 〔三四〕尧赐禹姓曰姒,封之于夏。 〔三五〕祉,福也。殷,盛也。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者,以其能以善福,殷富天下,生育万物也。姒,犹祉也。夏,大也。以为善福,殷富天下为大也。 〔三六〕尧以四岳佐禹有功,封之于吕,命为侯伯,使长诸侯也。 〔三七〕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后变易,至四岳有德,帝复赐之祖姓,使绍炎帝之后。 〔三八〕以国为氏也。 〔三九〕肱,臂也。丰,厚也。氏曰“有吕”者,以四岳能辅成禹功,比于股肱心膂也。吕之为言膂也。 “此一王四伯,岂繄多宠?皆亡王之后也〔一〕。唯能厘举嘉义〔二〕,以有胤在下,守祀不替其典〔三〕。有夏虽衰,杞、鄫犹在〔四〕;申、吕虽衰,齐、许犹在〔五〕。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六〕。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闲之〔七〕。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八〕;绝后无主〔九〕,湮替隶圉〔一0〕。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一一〕。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一二〕,不仪生物之则〔一三〕,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闲之〔一四〕。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一五〕,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一六〕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一七〕。若启先王之遗训〔一八〕,省其典图刑法〔一九〕,而观其废兴者,皆可知也。其兴者,必有夏、吕之功焉;其废者,必有共、鲧之败焉。今吾执政无乃实有所避〔二0〕,而滑夫二川之神〔二一〕,使至于争明,以妨王宫〔二二〕,王而饰之,无乃不可乎! 〔一〕一王,谓禹。四伯,谓四岳也,为四岳伯,故称四伯。岂,辞也。繄,是也。言禹与四岳岂是多宠之人?乃亡王之后。禹,鲧之子,禹郊鲧而追王之也。四岳,共工从孙,共工侵陵诸侯以自王。言皆无道而亡,非伯王所起,明禹、岳之兴非因之也。 〔二〕举,用也。 〔三〕下,后也。典,常也。 〔四〕杞、鄫,二国,夏后也。犹在,在灵王之世也。 〔五〕申、吕,四岳之后,商、周之世或封于申,齐、许亦其族也。 〔六〕受祀,谓封国受命,祀社稷、山川也。迄,至也。至于有天下,谓禹也。祀,或为氏。 〔七〕慆,慢。闲,代也。以慢淫之心代其嘉功,谓若桀也。 〔八〕踣,僵也。振,救也。 〔九〕无祭主也。 〔一0〕湮,没也。替,废也。隶,役也。圉,养马者。 〔一一〕鲧,黄帝之后也。共工,炎帝之后也。 〔一二〕义,宜也。 〔一三〕仪,准也。 〔一四〕以忠信之心代其慆淫也。 〔一五〕顺四时之令而动也。 〔一六〕朗,明也。终,成也。融,长也。 〔一七〕附,随也。 〔一八〕启,开也。训,教也。 〔一九〕典,礼也。图,象也。 〔二0〕避,违也。 〔二一〕滑,乱也。 〔二二〕明,精气也。 “人有言曰:‘无过乱人之门〔一〕。’又曰:‘佐饔者尝焉,〔二〕佐斗者伤焉。’又曰:‘祸不好,不能为祸〔三〕。’诗曰:‘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四〕。’又曰:‘民之贪乱,宁为荼毒〔五〕。’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六〕民有怨乱,犹不可遏,而况神乎?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且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七〕。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其若之何? 〔一〕乱人,狂悖怨乱之人也。过其门,干其怒也。 〔二〕饔,烹煎之官也。 〔三〕犹财色之祸,生于好也。 〔四〕诗,大雅桑柔之二章。骙骙,行貌。鸟隼曰旟。龟蛇曰旐。翩翩,动摇不休止之意。夷,平也。靡,无也。泯,灭也。疾厉王好征伐,用兵不得其所,祸乱不平,无国不见灭之。 〔五〕桑柔之十一章也。宁,安也。荼,苦也。言民疾王之虐,贪乐祸乱,安为苦毒之行也。 〔六〕惕,惕然恐惧也。弥,终也。章,着也。言见祸乱之戒,不恐惧循省,以消灾咎,而壅饰之,祸败终将章着也。 〔七〕弭,止也。此四王父子相继,厉暴虐而流,宣不务农而料民,幽昏乱以灭西周,平不能修政,至于微弱,皆己行所致,故曰贪天祸,祸败至今未止也。 “自后稷以来宁乱〔一〕,及文、武、成、康而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二〕,十八王而康克安之〔三〕,其难也如是。厉始革典,十四王矣〔四〕。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祸十五其不济乎〔五〕!吾朝夕儆惧,曰:‘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以逆天休〔六〕?’王又章辅祸乱,将何以堪之〔七〕?王无亦鉴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八〕,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九〕,而蔑弃五则〔一0〕。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一一〕,子孙为隶,下夷于民〔一二〕,而亦未观夫前哲令德之则。则此五者而受天之丰福,飨民之勋力,子孙丰厚,令闻不忘,是皆天子之所知也。 〔一〕宁,安也。尧时洪水,黎民阻饥,稷播百谷,民用乂安也。 〔二〕基,始也。靖,安也。自后稷播百谷,以始安民,凡十五王,世循其德,至文王乃平民受命也。十五王,谓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太王、王季、文王。案:“公叔祖类”,公序本作“公祖”。考异卷一:“当是‘公组’之讹,盖韦注一本作‘公组’,一本作‘叔类’,今明道本误并又误例矣。” 〔三〕十八者,加武王、成王、康王,并上十五。 〔四〕革,更也。典,法也。厉王无道,变更周法,至今灵王,十四王也,谓厉、宣、幽、平、桓、严、僖、惠、襄、顷、匡、定、简、灵也。 〔五〕至景王十五世。 〔六〕少,犹裁也。光,明也。逆,迎也。休,庆也。 〔七〕章,明也。辅,助也。 〔八〕鉴,镜也。黎,九黎。苗,三苗。少皞氏衰,九黎乱德,颛顼灭之。高辛氏衰,三苗又乱,尧诛之。夏、商之季,谓桀、纣、汤、武灭之也。 〔九〕方,四方也。谓逆四时之令也。 〔一0〕蔑,灭也。则,法也。谓象天、仪地、和民、顺时、共神也。 〔一一〕夷,灭也。彝,尊彝,宗庙之器也。 〔一二〕隶,役也。 “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一〕。畎亩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二〕。无有异焉〔三〕!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四〕。’将焉用饰宫?其以僥乱也。度之天神,则非祥也。比之地物,则非义也。类之民则,则非仁也。方之时动,则非顺也。咨之前训,则非正也〔五〕。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六〕,则皆亡王之为也。上下议〔七〕之,无所比度,王其图之!夫事大不从象,小不从文〔八〕。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九〕,中非民则,方非时动而作之者,必不节矣。作又不节,害之道也。” 〔一〕崇,高也。贾侍中云:“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为畎,百步为亩。”昭谓: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书曰:“异亩同颖。” 〔二〕靖,治也。 〔三〕唯所行也。 〔四〕谓汤伐桀也。 〔五〕咨,议也。 〔六〕诗书,上“乱生不夷”之属。民之宪言,“无过乱人之门”也。 〔七〕案:“议”,公序本作“仪”。 〔八〕象,天象也。文,诗书也。 〔九〕刑,法也。德,犹利也。 王卒壅之。及景王多宠人,乱于是乎始生〔一〕。景王崩,王室大乱〔二〕。及定王,王室遂卑〔三〕。 〔一〕景王,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之弟也。宠人,子朝及其臣宾孟之属也。 〔二〕景王无适子,既立子猛,又许宾孟立子朝,未立而王崩,单子、刘子立子猛,而攻子朝,王室大乱。 〔三〕定王,顷王之子、灵王祖父。而言及定王,王室遂卑,非也,定王当为贞王,名介,敬王子也。是时大臣专政,诸侯无伯,故王室遂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卷一周语上·1、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 卷一周语上·2、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 卷一周语上·3、邵公谏厉王弭谤 | 卷一周语上·4、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 卷一周语上·5、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 卷一周语上·6、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 卷一周语上·7、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 卷一周语上·8、穆仲论鲁侯孝 | 卷一周语上·9、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 卷一周语上·10、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 卷一周语上·11、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 卷一周语上·12、内史过论神 | 卷一周语上·13、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 卷一周语上·14、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 卷二周语中·1、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 卷二周语中·2、襄王拒晋文公请隧 | 卷二周语中·3、阳人不服晋侯 | 卷二周语中·4、襄王拒杀卫成公 | 卷二周语中·5、王孙满观秦师 | 卷二周语中·6、定王论不用全烝之故 | 卷二周语中·7、单襄公论陈必亡 | 卷二周语中·8、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 卷二周语中·9、王孙说请勿赐叔孙侨如 | 卷二周语中·10、单襄公论郄至佻天之功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页
|
|